常见骨折的康复

1.锁骨骨折好发于青少年,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如跌倒时手、肘或肩部先着地,暴力沿上肢传导至锁骨,致斜形或横形骨折。直接暴力多导致粉碎性骨折,但较少见。骨折好发于锁骨中段。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骨折近端可向上、后移位;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向前、下移位。儿童青枝骨折或成人无移位骨折可用三角巾悬吊;有移位的骨折需手法复位后再用8字形绷带固定。

固定后可练习握拳、伸指分指、屈伸腕、屈伸肘、前臂旋前旋后、耸肩和肩后伸训练等,逐渐增大活动幅度和力量。尽量保持使两肩固定在高度后伸、外旋和轻度外展位置。卧木板床休息,肩胛区可稍垫高,保持肩部后伸。第2周可进行被动或助力的肩外展、旋转运动训练。第3周可在仰卧位,头与双肘支撑,做挺胸训练。骨折愈合前,严禁抬臂,以免产生剪力影响骨折愈合。去除外固定后,患肢可用颈腕悬吊带挂胸前,先做肩关节前后、内外的摆动训练。1周后,开始做肩关节各方向的助力、主动运动以及肩胛带的肌力训练。第2周,增加肩外展和后伸的主动牵伸。第3周可进行肩前屈及内外旋的主动牵伸,逐步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

2.肱骨外科颈骨折外科颈相当于大小结节与肱骨干交界,是松密骨的相邻处,易骨折。其内侧有腋神经向后入三角肌,还有臂丛神经和腋神经通过。分内收型、外展型、无移位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人居多。为避免关节囊粘连、关节挛缩和肩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无移位时,如单纯裂缝骨折或嵌插无移位骨折,无需固定,用三角巾悬吊患肢3周即可。用三角巾悬吊后,即可开始腕手部功能活动。1周左右,开始做肘屈伸、前臂内外旋主动训练。3周后,以三角巾悬吊保护下,健肢托住患肢前臂做耸肩及肩胛骨内外旋训练。有移位时,外展型和内收型骨折需经手法复位,复位后用4块夹板超关节固定,或用石膏固定于贴胸位3周。手法复位不成功,复位不满意,或骨折后3~4周经复位,仍有明显移位者,用骨圆针或螺钉内固定,固定后强调早期功能锻炼。复位固定后2~3天开始训练,内容同无移位骨折。4~6周去除外固定后,开始做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训练,逐渐增加肩带肌的肌力,并注意增强斜方肌、背阔肌和胸大肌等肌力训练。复位固定后,外展型骨折应限制肩外展活动,内收型骨折应限制肩内收活动。

3.肱骨干骨折可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骨折可呈横形、粉碎形或斜形、螺旋形,中下1/3处骨折容易发生桡神经损伤。无论是手法复位外固定,还是切开内固定,术后均应早期进行功能训练。

复位及固定后早期宜抬高患肢,多做握拳、屈伸手指及耸肩活动。2~3周后,患肢可在三角巾胸前悬吊带支持下做摆动训练、肘屈或伸的等长肌肉收缩训练及前臂内外旋活动。去除外固定后,逐渐增加主动活动的幅度,增加肩、肘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加强恢复肩带肌力的训练。要随时检查骨折对位、对线情况,若断端出现分离现象,应及时矫正。

4.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松质骨与皮质骨交界处发生的骨折。多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根据暴力的不同和移位的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其中90%以上属伸直型,屈曲型较少见。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近折端向前下移位可能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

复位及固定后要严密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注意检查有桡动脉搏动;观察手的感觉、运动功能;观察有无正中神经损伤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抬高患肢。早期进行手指及腕关节的屈伸训练,1周后增加肩部主动训练并逐渐增大运动幅度,对腕、手部肌肉进行抗阻训练。3周外固定去除后,开始恢复肘关节屈伸及前臂内、外旋活动范围的主动训练,伸直型骨折主要练习屈肘位肌肉等张收缩,屈曲型骨折主要练习伸肘位肌肉等张收缩。禁止被动强力屈伸肘关节,以避免骨化性肌炎的发生。

5.前臂双骨折也称尺桡骨双骨折,多发生于青少年,可由直接、间接及扭转等暴力引起,因治疗复杂、固定时间长,容易后遗前臂旋转等功能障碍。

无论手法复位外固定或切开内固定,复位及固定后要抬高患肢,严密观察肢体肿胀程度、感觉、运动功能及血液循环情况,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复位固定后1周内进行握拳、伸指分指及腕关节屈伸训练,在健肢帮助下进行肩关节活动训练。第2周始,患肢可行肩关节主动活动训练及手指抗阻训练。3周后进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如推墙(骨折端产生轴挤压力),做肩关节各方向运动训练。4周后可行肘关节主动运动训练。外固定期间或骨折未愈合前,禁止前臂旋转训练,约8周后拍片证实骨折愈合,去除外固定,进行前臂内外旋主动训练、助力训练,逐渐恢复前臂旋转功能。有旋转功能障碍时,用前臂内旋与外旋牵引,促进前臂旋转功能的恢复。

6.桡骨下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手部着地,暴力向上传导,导致桡骨下端骨折。可分为伸直型骨折或称Colles骨折,以及屈曲型骨折或称Smith骨折。两者的康复治疗原则基本相同。

复位固定后肩部悬吊位摆动训练。2~3天后进行肩、肘关节和手指屈伸、对指、对掌等主动活动训练,逐步增加动作幅度和用力程度。第2周做手握拳行屈腕肌静力性收缩训练。第3周增加屈指、对指、对掌的抗阻训练。4~6周后去除外固定,进行腕关节及前臂旋转训练,逐渐增加腕屈伸、前臂旋转抗阻训练和屈腕、伸腕、前臂旋前、前臂旋后牵引。

7.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下至股骨基底部之间的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与骨质疏松有关。40岁以上骨质开始疏松,与蛋白质缺乏、少运动、卧床、吸烟饮酒有关。当遭受轻微扭转暴力时可发生骨折。由于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差,损伤后导致股骨头坏死。

非手术治疗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常引发一些全身性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等,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近些年来,多主张对股骨颈骨折采用手术治疗,特别是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3~5天进行趾、踝主动活动训练和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训练。第2周增加髋与膝屈伸训练,逐渐增加活动幅度。第2月起开始双小腿下垂的坐位训练。第3~4月起,逐步增加下肢内收、外展主动活动训练、股四头肌抗阻训练、膝关节屈伸牵引、起坐训练、站立训练(扶杆、双下肢同时负重)和步行训练(患肢不负重或部分负重的三点或四点步行)。骨性愈合后,逐渐增加扶杆站立,双下肢交替负重训练,髋关节屈伸牵引,单拐步行,髋关节内收、外展和旋转牵引,手杖步行等训练。

固定期间不盘腿、不侧卧;2年内患肢不宜过多负重;避免在髋关节内收、内旋位时从座位上坐起,避免在双膝并拢、双足分开的情况下,身体向患侧倾斜;避免在不平整或光滑的路面上行走;避免重体力活动和奔跑等髋关节大范围剧烈活动项目。

8.股骨干骨折人体最长最粗的管状骨,骨干皮质致密。在负重、跑、跳、行走中起重要作用。股骨干骨折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骨折须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强度。

多数患者可用非手术疗法,可用固定持续牵引(Braun架),平衡持续牵引架(Thom-as架),复位后用牵引装置维持复位等,必要时需做切开内固定术。无论是内固定患者还是牵引治疗患者,均应尽早进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及膝关节ROM训练。牵引治疗患者,牵引后即可行踝与足部主动活动训练。3~4周后,可做髌骨被动活动训练,在牵引架上做膝关节主动伸屈训练。内固定患者,可在膝下垫枕,逐渐加高,以增加膝关节主动伸展活动范围。在骨折未愈合前,禁止直腿抬高训练。持续牵引8~10周后拍片证实有骨愈合,可在维持牵引条件下做髋、膝关节主动活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防止肌萎缩、粘连和关节僵硬。当有牢固的骨愈合后,才可取消牵引,于坐位做躯干及髋、膝、踝关节主动运动。体力恢复后,可开始扶双拐练习不负重行走,并逐步过渡到正常行走。

9.髌骨骨折髌骨是人体最大的子骨,三角形,为股四头肌伸膝作用的主要支点。股四头肌肌腱沿髌骨前方,向下形成髌韧带,止于胫骨,其两侧髌旁韧带构成完整的伸膝装置。

髌骨骨折无移位者,伸膝位加压包扎。在复位、石膏托固定后,疼痛减轻时即可做髋、踝、足部主动活动。术后3~4周,可每天定时取下石膏托,由治疗师做髌骨侧向被动活动、主动屈膝和被动伸膝训练。外固定去除后,开始做主动伸膝和抗阻屈膝训练。2周后可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抗阻训练和扩大膝关节活动范围的牵引,逐渐训练由扶拐步行至正常步行。

10.胫腓骨骨折胫骨中下1/3骨折,由于血液供应不充足,很容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小腿严重挤压伤,会引起小腿的骨筋膜室综合征。腓骨上端骨折可能伤及腓总神经。

对稳定性骨折,在复位、固定术后抬高患肢,2天后开始足趾屈伸训练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1周后做踝关节屈伸训练。2周后开始屈膝、屈髋训练。6~8周后开始扶拐不负重行走。10~12周后可部分负重行走,并逐步恢复正常行走。对不稳定性骨折,应用持续牵引和外固定的患者,在术后3~5天开始踝关节屈伸训练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去除牵引后,逐步练习不负重行走、部分负重行走至正常行走。在骨折未愈合前,避免平卧位直腿抬高训练或屈膝位主动伸膝训练,否则易产生骨折端剪力、成角、扭转应力而影响骨折愈合。

来源:老康日记

责编:和煦

推荐阅读

●胸锁关节松动术

●桡神经损伤康复治疗

●肩胛带的解剖与功能,图文详解

●卒中重灾区!4个动作预防中风!一定要注意!

●从卒中的漫画图解,看康复治疗的点滴缩影

老康日记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
北京最好白癜风正规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kzmq.com/zzyyy/85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