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51913.html

破伤风病人的护理

1.破伤风杆菌经体表破损处侵入人体组织,并在缺氧的环境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感染。临床表现以牙关紧闭、全身肌肉强直痉挛为特征。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灰尘、粪便和土壤中,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厌氧芽孢杆菌。

2.典型症状:开始为咀嚼不便、张口困难,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痉挛时可出现蹙眉、口角下缩、咧嘴“苦笑”;颈项肌痉挛时可出现颈项强直、头后仰、腰部前凸,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在肌肉持续紧张、收缩的基础上,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响、接触、振动或触碰病人身体均可诱发全身肌群的痉挛和抽搐。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发作时神志清楚。病程一般为3~4周。

3.治疗措施包括清除毒物来源、中和游离毒素和控制并解除毒素。

(1)清除毒素来源: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敞开伤口,充分引流。

(2)中和游离毒素:①尽早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用药前应做过敏试验。②深部肌内注射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1次,早期应用有效。

(3)控制并解除痉挛:是治疗重要环节。

4.主要护理措施

(1)将病人安置于隔离病室,保持安静,减少一切刺激,避光,防止噪声。治疗护理各项操作尽量集中,可在使用镇静剂30分钟内进行,以免刺激、打扰病人而引起抽搐。

(2)严格消毒隔离。破伤风杆菌具有传染性,为防止播散应执行接触隔离,所有器械敷料均须专用,使用后器械用0.5%有效氯溶液浸泡30分钟或用1%的过氧乙酸浸泡10分钟,清洗后高压蒸汽灭菌;敷料应焚烧;用过的大单、布类等包好送环氧乙烷室,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清洗消毒;病人的用品和排泄物均应消毒。护理人员应穿隔离衣,防止交叉感染。病室每天用3%的过氧乙酸喷雾消毒。

(3)保持呼吸道通畅。痉挛发作控制后一段时间内给予雾化吸入,协助病人翻身扣背,必要时吸痰。

(4)协助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进食应少量多次,以免引起呛咳、误吸,病情严重者提供肠内外营养。

(5)保护病人防止受伤。防止病人坠床,使用带护栏的病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关节部位放置软垫保护。使用合适的牙垫防止舌咬伤。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专人护理。每4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超过39℃时,可用冰敷等物理方法进行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

5.创伤后预防破伤风最有效的、最可靠的方法是彻底清创和注射TAT。

肋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1.肋骨骨折多数是外来暴力所致,可分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以4~7肋骨骨折最为常见。单根或树根骨折。单根或数根肋骨单处骨折,其上、下有完整的肋骨支撑胸廓,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相邻多根、多处骨折因前后端失去支撑,使该部胸廓软化,产生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胸廓内负压增高,软化区向内凹陷;呼气时胸腔内负压降低,使该部胸壁向外凸出,又称连枷胸。

2.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深呼吸、咳嗽或转动体位时疼痛加剧。受伤处胸壁肿胀、压痛、挤压胸部时疼痛加重,可触及骨摩擦音。连枷胸的病人出现胸壁反常呼吸运动,病人常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刺破肺出现血气胸表现。

3.闭合性单处肋骨骨折重点是固定胸廓、镇痛和防止并发症;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要保持呼吸道通畅,软化区应用包扎(小范围)、牵引(范围大)和内固定法(骨折错位较大)固定软化的胸壁;开放性肋骨骨折清创胸壁伤口,内固定术固定骨折断端,如胸膜腔已穿破,行闭式胸腔引流。

4.维持有效气体交换

(1)现场采取紧急措施,对危机生命的病人给予急救,对于出现反常呼吸的病人,可用厚棉垫加压包扎以减轻或消除胸壁的反常呼吸运动。

(2)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鼓励病人咳出分泌物及血性痰。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胸腹部活动以及气促、发绀、呼吸困难的情况。

5.指导病人练习腹式呼吸:病人仰卧,腹部安置3~5kg重沙袋,吸气时保持胸部不动,腹部上升鼓起,呼气时尽量将腹壁下降呈舟状;呼吸动作缓慢、均匀,每分钟8~12次或更少。

骨折概述

1.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发生部分或完全中断即为骨折。导致骨折的原因有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疲劳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2.骨折分类

(1)按骨折端与外界是否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①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骨折端与外界不通为闭合性骨折;②开放性骨折为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损,骨折端与外界相通,易引起感染。

(2)按骨折的程度及形态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①不完全骨折:骨骼连续性没有完全中断,依据骨折形态又分为青枝骨折、裂缝骨折等;②完全骨折:骨骼连续性完全中断,按骨折形态又分为横行骨折、斜形骨折、螺旋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骨折、压缩骨折、凹陷骨折和骨骼分离等。

(3)按骨折处的稳定性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性骨折。①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移位的骨折。②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的骨折。

3.骨折全身主要表现为休克和发热。较大的骨折或多发性骨折,可因大量出血和剧烈疼痛引起失血性休克和神经性休克,如骨盆骨折及股骨干骨折;当骨折大量出血后吸收可引起低热,开放性骨折感染可发热。

4.骨折局部一般表现为疼痛和压痛、肿胀和一般功能障碍。骨折专有体征:畸形、假关节活动(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并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5.骨折的并发症

(1)早期并发症:休克、血管损伤、神经损伤、脏器损伤、骨筋膜综合征、脂肪栓塞。

(2)晚期并发症: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愈合障碍、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缺血坏死、缺血性骨坏死、缺血性肌挛缩、感染、、坠积性肺炎、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6.骨筋膜综合征是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使软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肌肉、神经急性缺血而出现的一系列早期综合征,常见于前臂和小腿骨折。主要表现为肢体剧痛、肿胀,指(趾)呈屈曲状、活动受限、局部肤色苍白或发绀。常由骨折血肿、组织水肿或包扎石膏过紧引起。

7.骨折愈合过程:骨折愈合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根据其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血肿炎症机化期:骨折后,骨折端和周围软组织出血形成血肿,伤后6~8小时凝血系统被激活,凝成血块,几天后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吞噬细胞进入血块形成纤维组织,由纤维组织将骨折端连接在一起,故又称纤维愈合期,此期大约需要2~3周。

(2)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折断端的骨内、外膜增生,血管长入,骨折端形成的骨样组织骨化成新骨,称为膜内成骨,成为内、外骨痂。而骨折端之间和骨髓腔内的血肿机化形成的纤维组织转化为软骨,经过增生、钙化而骨化,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即为连接骨痂。内、外骨痂和连接骨痂三者融合,成为桥梁骨痂,即原始骨痂形成。此期能抵抗肌肉收缩及成角、剪力和旋转力,即达到临床愈合,故又称临床愈合期。此期大约需要4~8周。

(3)骨痂改造塑形期:原始骨痂尚不牢固,不能适应生理需要,肢体的活动和负重,使得在应力轴线的骨痂不断加强,而应力轴线以外的骨痂不断地被清除,最后使原始骨痂改造为永久骨痂,骨髓腔相通,骨折的痕迹完全消失,达到骨性愈合,又称骨性愈合期。此期约8~12周。

8.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骨折愈合需要三个先决条件,即要有足够的接触面、牢固的固定、充分的血供。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各种代谢障碍性疾病、骨折的部位、类型程度、治疗与护理不当、骨折断端血供不良、周围组织情况差、骨折局部有感染等均可影响愈合。

9.复位是骨折治疗的首要步骤。

(1)按复位的程度分为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①解剖复位:两骨折端接触面(对位)和两骨折端在纵轴线上的关系(对线)完全良好,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②功能复位:两骨折端对位欠佳,但对线基本良好。愈合后肢体功能恢复正常。(2)复位手法。①手法复位是最常用的复位方法。②切开复位:手术切开骨折部位,在直视下将骨折复位。③持续牵引复位:对骨折行持续牵引复位,同时也有固定作用,包括骨牵引、皮牵引。

10.固定包括外固定、内固定和持续牵引固定。

(1)外固定:常用方法有小夹板固定或石膏绷带固定。①小夹板固定主要适用于四肢长骨的较稳定骨折,固定范围不包括骨折处的上下关节,利于早期功能锻炼。②石膏绷带固定:可按肢体形状塑形。干固后固定可靠,固定范围大,不易发生再移位,但不利于功能锻炼。

(2)持续牵引固定:皮牵引和骨牵引。骨牵引较直接且力量大,利于开放性伤口观察及换药,利于功能锻炼,但不能早期下床活动;皮牵引力量小,多用于儿童及老年病人。

(3)内固定:复位准确且固定牢靠但具有创伤。

11.功能锻炼是骨折病人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固定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直至痊愈。功能锻炼要遵循动静结合、主动被动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早期(伤后1~2周)主要进行患肢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练习,中期(伤后3~6周)进行骨折部位上、下两关节的活动,晚期(伤后6~8周)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标准,进行患肢全面功能锻炼。

12.骨折病人应根据骨折的部位、程度、治疗方式和有无合并其他损伤等采取不同的体位。休克病人取平卧位;患肢肿胀时,用枕头或悬吊牵引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和减轻水肿。但若疑有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时,则禁止抬高患肢。患肢制动后固定关节于功能位;股骨转子间骨折牵引治疗者,患肢需取外展中立位,足踝保持于功能位,避免受压,造成足下垂畸形。

13.牵引的主要护理措施

(1)解释牵引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解除顾虑,安心接受治疗。

(2)观察肢体血管神经功能,防止操作不当或牵引压迫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注意肢体远端颜色、温度、感觉和运动功能。

(3)对抗牵引:下肢牵引时抬高床尾,颅骨牵引时应抬高床头15~30cm。

(4)保持有效牵引:随时观察牵引的有效性,注意牵引绳是否脱轨,滑轮是否灵活,牵引重锤是否拖地等。不可随意增减牵引重量。

(5)并发症的护理:①皮肤破溃、压疮:皮肤牵引之前涂安息香酸丁保护皮肤,出现水泡及时处理,必要时改骨牵引。保持床单位整洁,在骨突处加保护垫,多按摩、擦浴,预防压疮。②牵引针滑脱:主要是钻孔过浅,重量过大引起骨质撕脱。预防方法是选好钻孔部位和注意深度、重量不要过大,颅骨牵引每日检查并拧紧牵引弓螺母。③保持牵引针孔感染:保持牵引针孔周围皮肤清洁,防止牵引针左右滑动,在针孔处滴75%乙醇,每日2次,无菌敷料覆盖。如针孔感染,应及时处理,必要时拔针换位牵引。④每日测量肢体长度,两侧对比,防止牵引力量不足或过度牵引。⑤牵引时足部保持功能位,卧位时足部不要压重物,盖棉被要有护架。⑥关节僵硬:骨折复位固定后,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功能锻炼。⑦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呼吸不畅、咳嗽无力等均可引起坠积性肺炎,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协助翻身、拍背,给予雾化吸入等。⑧泌尿系感染和结石:鼓励病人多饮水,增加尿量,预防泌尿系感染和结石。

14.石膏的护理

(1)石膏干固前护理:①禁止搬动和压迫:打好石膏后用软枕垫好,在干固前易折断和变形,搬动时用手掌托起,严禁用手指捏和压迫,以防局部向内凹陷。②加速干固:可提高室温、加强通风、灯泡烘烤、红外线照射等。但注意防止烫伤。

(2)保持石膏清洁、干燥:尤其会阴部易被大、小便污染,在包扎石膏时。开窗应大小适宜。在换药之前,用纱布将换药窗口围好,防止换药或冲洗伤口时污染石膏。石膏如轻微污染可用湿布擦拭,但不要浸湿石膏。

(3)石膏固定后,患肢抬高,利于静脉回流。注意观察肢体远端颜色、温度、感觉和运动。

(4)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①压疮:包扎石膏前加好衬垫,尤其骨突处加较厚棉垫。石膏干固前严禁指尖按压,要用手掌托扶。不可向石膏内塞垫。②失用性骨质疏松和关节僵硬:长期卧床,石膏制动,引起骨质脱钙、疏松。关节固定不动,发生关节僵硬。预防办法是加强功能锻炼。③化脓性皮炎:长期石膏固定、皮肤脱屑、出汗和石膏摩擦,可使皮肤瘙痒、出现水泡,或用异物伸入进石膏抓痒,使局部损伤感染。④骨筋膜室综合症:两种原因可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一是骨筋膜内肿胀、出血,压力增高,常见于前臂或小腿骨折;另一种是肢体包扎过紧,尤其是石膏包扎。预防方法是石膏包扎不要过紧,密切观察,及时发现,迅速减压。⑤石膏综合征:部分行躯干石膏固定的患者可出现,表现为病人呼吸费力,进食困难,胸部发憋,腹部膨胀。预防方法是包扎石膏时不要过紧,食量不要过多,上腹开窗等。

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一、肱骨干骨折

1.肱骨干骨折是发生在肱骨外科颈下1~2cm至肱骨髁上2cm段内的骨折。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

2.临床表现为伤侧上臂疼痛、肿胀、畸形、皮下瘀斑及功能障碍。查体可见反常活动、骨擦感、患肢缩短等。主要并发症是桡神经损伤和肱动脉损伤。合并桡神经损伤时可出现垂腕、各手指掌指关节不能背伸、拇指不能伸、前臂旋后障碍;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弱或消失等表现。

3.一般采取手法复位,复位后可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切开复位后用加压钢板螺钉或带锁髓内钉做内固定。术后指导病人进行患肢的主动运动,包括手指、掌和腕关节活动;伤后2~3周,开始肩、肘关节的主动运动。

二、肱骨髁上骨折

1.肱骨髁上骨折是发生在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的骨折,多见于10岁以下小儿。根据暴力来源和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骨折,伸直型较常见

2.临床表现为肘关节明显肿胀、压痛、功能障碍;有时可出现皮下淤血或皮肤水泡。伸直型骨折时,鹰嘴与远侧骨折端向后方突出,近侧骨折端向前移,外形如肘关节脱位,但保持正常的肘后三角,可有骨擦音、反常活动等。

3.肘部肿胀较轻、挠动脉搏动正常者,可行手法复位和后侧石膏托固定。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固定肘关节于60°~90°屈曲或半屈位。对受伤后时间较长、肘部肿胀严重并有水疱形成,但末梢血运良好者,可行尺骨鹰嘴牵引,牵引重量1~2kg;待3~5天后肿胀消退,即可进行手法复位。复位固定后尽早开始手指及腕关节屈伸活动;4~6周后在去除外固定后,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手术切开复位且内固定牢固的病人,术后2周即可活动肘关节。

三、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

1.Colles骨折是发生于桡骨远端关节面约3cm内的骨折,以老年人多见,由间接暴力所致。

2.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功能障碍,典型的畸形表现是侧面观“餐叉样”畸形,正面观“枪刺样”畸形。

3.主要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在屈腕、尺偏、旋前位2周,之后改用中立位固定2周。

四、股骨颈骨折

1.分类

(1)按骨折线部位分类可分为头下骨折、经颈骨折、基底骨折。头下骨折和经颈骨折属于关节囊内骨折,由于股骨头的血液循环大部分中断,因而骨折不易愈合和易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基底骨折由于两骨折端的血循环良好而交易愈合。(2)按骨折线角度(X线片表现)分类分为内收骨折和外展骨折。①内收骨折:远端骨折线与两髂嵴连线的延长线所形成的角度(Pauwels角)大于50°,属于不稳定骨折。②外展骨折:Pauwels角小于30°,属于稳定骨折。

(3)按骨折移位程度分类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完全骨折又可分成无移位的完全骨折、部分移位的完全骨折和完全移位的完全骨折。

2.临床表现为髋部疼痛,移动患肢时疼痛更明显,不敢站立或行走;患肢有短缩,呈45°~60°外旋畸形;髋部有压痛,叩击足跟或大粗隆部时髋部疼痛,大转子明显突出。

3.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外展型或嵌插等稳定型骨折。此外也适用于年龄过大、全身情况较差或有其他脏器合并症者。①牵引复位:可采用穿防旋鞋、持续皮牵引(如Buck)、骨牵引或石膏固定方法达到复位和固定作用,卧床6~8周。②手法复位:先做皮牵引或骨牵引,并尽早在X线透视下手法复位。

4.手术治疗适用于内收型骨折或有移位的骨折、65岁以上头下型骨折难以牵引复位或手法复位者。在骨折复位后经皮或切开行加压螺纹钉固定术、髋关节置换术。

5.护理和健康教育

(1)保持适当的体位,防止骨折移位:①患肢制动,卧床时两腿之间放一枕头,使患肢呈外展中立位,可穿防旋矫正鞋固定,防止髋关节外旋或脱位。通过下肢支架、皮牵引或沙袋固定保持患肢于合适位置。②经医师允许后方可患侧卧位,更换体位时应避免患肢内收、外旋或髋关节屈曲。③尽量避免搬运或移动病人,必须搬运移动时,注意将髋关节与患肢整个托起,防止关节脱位或骨折断端造成新的损伤。

(2)指导病人正确活动:①指导病人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的等长舒缩、踝关节屈伸及足部活动。每天多次,每次5~20分钟。②指导病人进行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全范围关节活动和功能锻炼。③髋关节功能锻炼: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周后,遵医嘱尽早帮助病人坐在床边进行髋关节功能锻炼,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幅度和力量逐渐加大。指导病人借助吊架和床栏更换体位。④转移和行走训练:指导病人坐起、移到轮椅上和行走的方法。非手术治疗的病人8周后可逐渐在床上坐起,坐起时双腿不能交叉盘腿,3个月后逐渐使用拐杖,患肢在不负重情况下练习行走,6个月后弃拐行走。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允许下床后,指导病人在有人陪伴下正确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行走。

五、股骨干骨折

1.股骨干骨折是指股骨转子与股骨髁之间的骨折,多见于青壮年。多数由强大的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

2.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检查时局部有压痛、异常活动、可发现骨擦音。股骨骨折出血较多,病人可出现休克。

3.皮牵引适用于3岁以下的儿童,采用垂直悬吊牵引,双下肢垂直向上悬吊,牵引重量以使儿童臀部刚好离开床面为宜。骨牵引适用于成人各类型股骨干骨折。

六、胫腓骨干骨折

1.胫腓骨干骨折是指发生在胫骨平台以下至踝以上部分的胫腓骨骨折,是长骨骨折中最多见的一种,多见于青壮年和儿童。多为直接暴力打击和压轧所致。

2.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压痛、功能障碍,呈短缩或成角畸形,异常活动,可发现骨擦音或骨擦感。开放性骨折有骨端外露,如有肢体肿胀加重、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肢端苍白、冰凉。需考虑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

3.横断和短斜骨折可手法复位,长腿石膏或夹板固定。斜形、螺旋形和轻度粉碎性骨折可行跟骨结节牵引治疗。

骨盆骨折病人的护理

1.骨盆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挤压骨盆所致,多伴有合并症和多发伤。年轻人骨盆骨折主要是由于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引起;老年人骨盆骨折最常见的原因是摔倒。2.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压痛、畸形、会阴部瘀斑,肢体长度不对称,若有膀胱和尿道损伤可出现血尿,腹腔内器官损伤可出现急腹症症状和休克症状。

3.骨盆分离试验和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检查者双手交叉撑开病人的两髂嵴,使两骶髂关节的关节面更紧贴,而骨折的骨盆前环产生分离,如出现疼痛即为骨盆分离试验阳性。双手挤压病人的两髂嵴,伤处仍出现疼痛为骨盆挤压试验阳性。

4.治疗原则:首先处理休克和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再处理骨折。

(1)非手术治疗:骨盆边缘骨折、骶尾骨骨折应根据损伤程度卧床休息3~4周,以保持骨盆的稳定。不稳定骨折可用骨盆兜悬吊牵引、髋人字石膏、骨牵引等方法达到复位和固定。

(2)手术治疗:骨外固定架固定术适用于骨盆环两处骨折病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适用于骨盆环两处以上骨折病人。

颅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1.颅骨骨折是指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构的改变。按骨折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与颅底骨折;按骨折形态分为线形骨折和凹陷骨折;依据骨折部位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2.颅盖骨折:线形骨折常合并有头皮损伤,骨折本身依靠触诊很难发现。凹陷范围较大的骨折者,软组织出血不多时,触诊多可确定。凹陷骨折的骨片陷入颅内,使局部脑组织受压或合并有颅内血肿,临床上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3.颅底骨折多为强烈间接暴力引起,常伴有硬脑膜破裂,引起脑脊液外漏或颅内积气。

骨折部位

瘀斑部位

脑脊液漏

脑神经损伤

颅前窝

“熊猫眼征”

“兔眼征”

鼻漏

嗅神经、视神经

颅中窝

乳突区

耳、鼻漏

面神经、听神经

颅后窝

耳后及枕下部、咽后壁

第Ⅸ~Ⅻ对脑神经

4.颅盖骨线形骨折或凹陷性骨折下陷较轻,一般不需处理;骨折凹陷范围超过3cm,深度超过1cm,兼有脑受压症状者,则需手术整复或摘除陷入的骨片。颅底骨折本身无特殊处理,重点是预防颅内感染,脑脊液漏一般在2周内痊愈。脑脊液漏4周不自行痊愈者,可考虑行硬脑膜修补术。

5.预防颅内感染,促进漏口早日闭合

(1)病人采取半坐位,头偏向患侧,维持特定体位至停止漏液后3~5日。

(2)保持局部清洁:每日2次清洁、消毒外耳道、鼻腔或口腔,注意消毒棉球不可过湿,以免液体逆流入。劝告病人勿挖鼻、抠耳。

(3)避免颅内压骤升:嘱病人勿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等,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降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

(4)对于脑脊液鼻漏者,不可经鼻腔进行护理操作,严禁从鼻腔吸痰或放置鼻胃管,禁止耳、鼻滴药、冲洗和堵塞,禁忌做腰穿。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1)明确有无脑脊液外漏:鉴别脑脊液与血液、脑脊液与鼻腔分泌物,可将血性液滴于白色滤纸上,若血迹外周有月晕样淡红色浸渍圈,则为脑脊液漏;或行红细胞计数并与周围血的红细胞比较,以明确诊断。另可根据脑脊液中含糖而鼻腔分泌物中不含糖的原理,用尿糖试纸测定或葡萄糖定量检测以鉴别是否存在脑脊液漏。

(2)准确估计脑脊液外漏量:在鼻前庭或外耳道口松松地放置干棉球,随时随换,记录24小时浸湿的棉球数,以估计脑脊液外漏量。

(3)注意有无颅内继发损伤:颅骨骨折病人可合并脑组织、血管损伤,导致癫痫、颅内出血、继发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及肢体活动等情况,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早期迹象。

(4)注意颅内低压综合征:若脑脊液外漏多,可使颅内压过低而导致颅内血管扩张,出现剧烈头痛、眩晕、呕吐、厌食、反应迟钝、脉搏细弱、血压偏低。头痛在立位时加重,卧位时缓解。若病人出现颅压过低表现时,可补充大量液体以缓解症状。

测试题

1.判断颅脑损伤时有无颅底骨折,最有价值的临床表现是

A.呕吐

B.严重头痛

C.脑脊液漏

D.眼睑淤血

E.球结膜下出血

2.患者,男性,30岁。工作时不慎被锈铁丝扎伤,伤口较深。为预防破伤风最关键的措施是

A.严密观察

B.早期、彻底清创

C.输入白蛋白

D.大量使用抗生素

E.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考点梳理(三十三)测试题答案与解析

1.一氧化碳中毒确诊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血红细胞、白细胞总数

B.脑部磁共振检查

C.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测定

D.大脑诱发电位检查

E.脑电图

答案:C

解析:血碳氧血红蛋白测定是对一氧化碳中毒确诊有价值的指标,采集血标本一定要及时,否则离开现场后数小时碳氧血红蛋白会逐渐消失。

2.热射病的典型表现是

A.高热、无汗、意识障碍

B.高热、多汗、意识障碍

C.高热、多汗、循环障碍

D.高热、无汗、呼吸衰竭

E.高热、无汗、循环障碍

答案:A

解析:热射病(中暑高热)以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三联症”为典型表现。

护考小宝典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kzmq.com/zzyyy/88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