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谢:医院儿童骨科吴振凯医生支持!

某日接到了个带着哭腔的“我妈把我儿子手拉断了!!骨头都出来了!”

哈……?是亲姥姥不?!

我脑子里的画面是这样事儿的:

这样事儿的:

咱妈这得是练过?

大活人,虽然是个宝宝,手拉断得多大劲儿?断腕再植,不是小手术啊!

冷静考虑了下,我问她:“是桡骨小头半脱位吧?”

“对对,就是你说这个。这边医生说骨头掉出来了、要扶回去!”

桡骨小头半脱位更准确的叫法是“保姆肘”(NursemaidsElbow)多发生在2-4岁的小宝宝身上,一般原因就是被成人提拉手臂。所以也有文献叫:牵拉肘。

这个妈妈说的属实:“我妈把我儿子手拉断了”(其实不是骨头断了)可这用词听着真惊悚啊……

我们胳膊里的骨头,和鸡翅里的骨头,是一样的……

真的是一样的……

(左图:人上肢骨;右图:鸟类上肢骨)

大胳膊(上臂),相当于翅根,里面是一根骨头——肱骨

小胳膊(前臂),相当于翅中,里面有两根骨头——尺骨和桡骨

看上去还是很惊悚对吗?

被亲姥姥“拉断”的,就是细的“桡骨”。

其实并不是骨头“拉断”了,而是固定骨头的韧带被拉变形了。

桡骨朝着胳膊肘这头,解剖学名词叫桡骨小头。有“头”,就应该有“脖子”——桡骨颈。

环状韧带在桡骨颈上绕一圈,固定住了桡骨小头。桡骨就是这个么“吊脖子”的固定法。

5岁以下孩子,这个韧带还没完全长好。

家长使劲儿一提小胳膊,韧带很容易就“蹿位置”,就成了“牵拉肘”。

凑近再看得清楚点

最左边是正常的环状韧带中间图里一拉桡骨,没发育完全的韧带就“跑”了。

到最右图就卡在肘关节里头了。

而桡骨小头的的位置没太大变化,所以,做X线都看不出来。

所幸牵拉肘问题不大,多数手法复位回去就好了,分分钟还你个健康宝宝。

个别复位以后还会自己掉出来的,可能就得石膏固定一阵了。

5岁以下宝宝,家长只要注意多抓大胳膊,就可以避免“把手拉断”这种情况。

日常生活常见的危险动作包括:提着“荡秋千”

上/下自动扶梯

赶着上地铁公交

后面这两种都是因为大人心急,为了抢台阶、抢门,拉着孩子手猛扯。

有这样的牵拉过程,宝宝突然哭闹、被拉的手抱在胸前不让动,医院看。

太小的宝宝可能讲不出哪里痛,找个糖或者玩具逗他拿,如果胳膊举不起来,医院!

牵拉肘,有经验的医生摸摸就知道了。

有时候受伤机制复杂,比如拉的时候摔倒了,还要拍X线明确下有没其他损伤。

早处理问题不大,但如果拖得时间长了,就有可能不容易复位、甚至可能需要切开手术。

最后多说一句:牵拉肘国内有时也叫“桡骨小头半脱位”,容易和“桡骨小头脱位”混淆,后者可是要开刀的毛病!

总结

不要牵着手,使劲儿拉孩子;“荡秋千”这类活动抓在胳膊肘往上、大胳膊上。

万一拉了,孩子突然说疼、哭,被拉过的手抱在胸前不让动,医院看看。

多数牵拉肘手法复位就能解决问题。

极个别无法手法复位的情况需要手术治疗。

本项目由年上海市健康科普专项计划支持

图文合作:上海塔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kzmq.com/zzyfl/146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