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关节脱位,俗称“掉下巴”,是指过度张嘴时,髁突与关节窝、关节结节或关节盘之间完全分离,不能自行恢复到正常的位置。根据脱位的方向可分为前方脱位、后方脱位、上方脱位、内侧脱位与外侧脱位,其中又以前方脱位最为常见。 急性下颌关节前脱位一般因大开口,如打哈欠、唱歌、咬大块硬食物或恶心呕吐时,翼外肌持续性收缩,将髁状突拉过关节经节,同时升颌肌群发生反射性的挛缩,致使髁状突破阻挡在关节结节的前方,不能自行复位。另外当被动开口用力过大、过猛时,如使用开口器、气管镜、食管镜、胃镜以及全麻气管插管使用的直接喉镜等均可使关节脱位。急性关节脱位如果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可并发关节盘损伤,关节囊及关节韧带组织松弛而导致复发性关节脱位。 一、临床表现 病人呈开口状态,不能闭口,流涎,进食及说话均困难,表现为极度痛苦。 检查可见下颌运动受限,前牙呈开合和反牙合。脱位侧耳屏前方凹陷,颧弓下方显膨隆。X片显示髁状突位于关节结节的前方。 二、治疗 急性关节脱位要及时复位,复位后要限制下颌的运动。最常用的方法是口内手法复位。复位前可用手按摩双侧嚼肌,使肌肉松弛。一般不需要麻醉。 复位时患者坐在牙科椅上或坐在矮凳上,头依后墙,其下颌牙齿的咬合面要低于医生肘关节水平。医生站在患者的前方,双手拇指缠以纱布,以免咬伤。然后伸入患者口内,放在下颌磨牙咬合面上,其余四指托住下颌骨下缘。复位时双拇指用力压下颌骨向下,同时其余四指将下颌颏部往上托,使位于关节结节前方的髁状突移到关节结节水平以下时,再向后上方推送,将髁状突送入关节凹内。若为双侧关节脱位,可先复位一侧,然后再复位另一侧。 外力损伤所致的下颌关节脱位,同时可伴有关节窝、关节结节、髁突或下颌骨骨折以及颅脑损伤,但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专家指出,老年人下颌关节不稳,在做出大笑、打哈欠等张口过度的动作时,容易造成下颌关节脱位。尤其是有下颌关节脱位病史的患者,更有可能形成习惯性脱位。 下巴容易“一掉再掉” 当髁状突复位后,已恢复正常咬合关系,用弹力绷带或普通绷带包扎固定下颌2~3周限制下颌运动,以免再脱位。如果复位后未得到固定或固定时间太短,被撕裂的组织未得到完全恢复,可以继发复发生关节脱位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急性前脱位者若在复位后2~3周不注重护理,下颌关节附近的软组织得不到良好恢复,可出现反复性或习惯性脱位,使下巴“一掉再掉”。其深层病因是患者关节囊松弛、关节窝变浅以及咀嚼肌无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kzmq.com/zzyjg/134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