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下端略向前弯曲,前后是扁的形状,两侧较宽,肱骨滑车与尺骨上端的半月切迹形成肘关节的主要部分,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凹的关节面形成肘关节的一部分。滑车上方有冠状窝,桡骨小头上方有桡骨窝,屈肘时分别接纳尺骨冠突和桡骨小头,后面有鹰嘴窝,三窝之间仅有一层薄薄的骨片,而两上髁又向前屈曲与肱骨干形成倾斜的剪力作用,所以在肱骨髁上容易发生骨折。 儿童时期肱骨髁上部结构最为薄弱,为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处,所以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十岁以下儿童,其中半数以上的骨折为青枝骨折,无明显移位。移位严重的骨折会造成神经与血管的损伤。二岁以内幼儿的肱骨髁上骨折,往往被误认为肘关节脱位。其实幼儿肘关节脱位极少见,因此应仔细进行判断。肱骨髁上骨折根据致伤暴力的方向及力度不同,可造成不同类型的骨折,分伸直型、屈曲型和粉碎型三种,以伸直型最为常见,成人多为粉碎型骨折。肱骨髁上骨折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伴有来自尺侧或桡侧的侧方暴力而形成尺偏型或桡偏型骨折。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有明确的外伤史,患者受伤后肘部疼痛、肿胀,骨折轻度移位者,肿胀亦轻。移位者,上肢不能活动,患臂短缩,骨折处压痛,可闻及骨擦音,触及骨断端及异常活动。重者肿胀严重,可见大片皮下瘀血斑,甚至皮肤紧张、发亮或有水疱形成,肘后三角关系正常。伸直型者可见肘窝向前突,肘关节呈半屈位,伸屈功能丧失。肘部后突,肘窝可摸到骨折近端,宜与肘关节后脱位相鉴别。此型还易损伤或压迫肱动脉及正中神经,出现桡动脉触摸不到及手指麻木。屈曲型者移位方向相反,肘呈屈曲位,较少见,对血管神经影响少。拍摄肘关节的正侧X线片有助于诊断分型及治疗。 治疗 1.正骨手法 (1)伸直型患者仰卧或坐位,一助手握上臂中上部,另一助手握患者腕部,行对抗牵引三至五分钟,纠正重叠移位。术者一手握骨折近段,一手握骨折远段,用推挤法矫正侧向的移位,尤其尺偏要纠正。再将两手四指置于肘窝前方扣住骨折近段向后拉,两手拇指顶住鹰嘴部用力向前推顶。同时令远端助手在维持牵引的情况下将肘屈曲60°,即可以复位。伴有尺偏型者,术者一手固定骨折部,另一手握前臂肘关节略伸直,并将前臂向桡侧伸展,使桡侧骨皮质嵌插或桡偏,防止肘内翻。 (2)屈曲型肘关节在屈曲位90°-°牵引,术者用两手拇指由前方抵住骨折远段向后推顶,两手四指由后侧托住骨折近段向前提拉,即可矫正。 2.外固定方法屈肘位直角夹板固定,根据骨折类型放好纸压垫,伸直尺偏型骨折远断段的后侧放梯形垫,内侧放平垫,近断端段的外侧放平垫。屈曲型骨折近段后侧放平垫,近段外侧和远段内侧各放一平垫,用胶布固定,将四块直角夹板放置在相应位置用扎带扎紧。固定时间,儿童三周,成人四周。 3.牵引疗法骨牵引复位,用于骨折时间过久、软组织肿胀严重、皮肤有水疱或整复后固定不稳定病例。操作时患者仰卧,屈曲肘关节握住患肢,肘部消毒,局麻下用大号直柄钳平夹住尺骨鹰嘴下方骨质,皮肤穿孔处用无菌纱布保护,进行滑动悬吊牵引,重量以1-2kg为宜,一般在三至七天后再进行复位。 4.运动疗法 (1)伸直型,复位后即开始伸握拳练习,第二天增加腕屈伸练习,三角巾悬吊上臂后做肩关节前后左右摆动练习。一周后增加肩部屈伸、内收、外展与耸肩的主动练习,逐渐增加运动幅度,做腕与指的抗阻练习。屈曲型,作肱三头肌静力性等长收缩练习。 (2)骨折愈合后①肘屈伸,前臂内外旋的主动练习。②恢复关节活动度的屈或伸练习。③伸直型增加肱二头肌抗阻练习,屈曲型增加肱三头肌抗阻练习。一周后,伸直型增加伸肘活动度练习、肱三头肌抗阻练习,屈曲型增加屈肘活动度练习和肱二头肌抗阻练习。二周后增加肘部有关肌群的抗阻练习和前臂内外旋的牵引。 5.药物治疗消肿方,水煎早晚分服,每日一剂,连服三至七剂;三七伤药片,每次三片,每日三次口服。去固定后,祛风止痛洗剂,加水与食醋各ml,煮沸冷却到病人能耐受时,将患肢放入药液中熏洗,每天两次,每次一小时。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白癜风的危害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kzmq.com/zzyjg/17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