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医生几乎每天都能碰到因韧带损伤而就诊的人群,可导致韧带损伤的因素也有很多。虽然每天都在诊断,但你知道如何快速定位具体的韧带损伤吗?此时,熟悉全身韧带的解剖、起止点及分布走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全身主要韧带的解剖、起止点及分布,值得学习借鉴!一韧带的定义及作用 韧带:连于相邻两骨之间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束。可呈索状、板状或膜状。 韧带通常分布在关节的周围,有连接两骨及限制关节运动的作用,可增强关节的稳定性。 位于关节囊外的称囊外韧带。有的与囊相贴,为关节囊的局部增厚,如髋关节的髂股韧带;有的不与囊相贴,分离存在,如膝关节的腓侧副韧带。位于关节囊内的称囊内韧带,被滑膜包裹,如膝关节内的交叉韧带等。 韧带和关节囊分布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损伤后极为疼痛。 二脊柱韧带起止点的精细解剖1.前纵韧带 很坚韧,为人体中最长的韧带。上方起自枕骨的咽结节,向下经寰椎前结节及各椎体的前面,止于第1或第2骶椎的前面。 韧带的宽窄与厚薄各部不同,于胸椎部及各椎体前面的部分均较窄而略厚;于颈腰部和椎间盘前面的部分则相反,即较宽而略薄。 前纵韧带由三层并列的纵行纤维构成,浅层纤维可跨越3~4个椎体;中层者跨越2~3个椎体;而深层纤维仅连结相邻的两个椎体。它与椎间盘及椎体的边缘紧密相连,但与椎体上下缘之间的部分则连结较为疏松。可限制脊柱过度后伸。 2.后纵韧带 细长而坚韧,位于椎体的后方,椎管的前壁。起自第二颈椎体,向上方移行于覆膜;向下沿各椎体的后面至骶管,与骶尾后深韧带相移行。 韧带的宽窄与厚薄各部也不同,在颈椎、上部胸椎及椎间盘的部分则较宽;而下部胸椎、腰椎和各椎体的部分则较窄。 其浅层纤维可跨越3~4个椎体;而深层者只连结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其与椎体的上、下缘之间则紧密相连,而与椎体后面的连结则较松,其间有椎体的静脉通过。 3.弓间韧带或称黄韧带 本身呈膜状,由弹力纤维构成,位于相邻的两个椎弓之间。上方起自上位椎弓板下缘的前面,向下止于下位椎弓板的上缘及后面。 韧带的前面凹陷,正中部有一裂隙,为静脉所穿通。其厚薄与宽窄各部不同,于颈椎部则较薄而宽;胸椎部者则较窄而略厚,其中以腰椎部者最厚。 此韧带有时发生肥厚,可压迫马尾或神经根,常发生在第4与第5腰椎之间。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并维持身体直立姿势 4.横突间韧带 连结相邻的两个横突之间,在颈椎部此韧带常缺如;胸椎部者常呈细索状;腰椎部者发育较好,呈膜状。 5.棘间韧带 较薄,连结相邻的两个棘突之间,从棘突根部至其尖部,呈矢状位;后方移行于棘上韧带。在腰部者则宽而厚,呈四方形;胸椎部者则窄而较长;颈椎部者则往往发育不佳。 6.项韧带 为三角形的弹力纤维膜。其底部向上方,附着于枕外隆凸和枕外嵴;尖部向下方,与寰椎后结节及下六个颈椎棘突的尖部相连;其后缘游离而肥厚,为斜方肌的附着部。 项韧带于四足类动物很发达,具有协助肌群支持头颈部的作用。在人类属退化结构,作用类似于黄韧带,与维持身体的直立姿势有关。 7.寰枕前膜 其形态比较宽阔,连结枕骨大孔前缘与寰椎前弓上缘之间。韧带的前面中部,因有前纵韧带移行而变厚;其两侧略薄,多与关节囊相愈合。 8.寰枕后膜 较寰枕前膜薄而略窄,连结枕骨大孔后缘与寰椎后弓上缘之间。该膜的中部略厚;其前面与硬脊膜紧密相连;后面接头后小直肌;两侧移行于关节囊;其与寰椎后弓的椎动脉沟之间,围成一管,其内有椎动脉和枕下神经通过。 9.寰枕外侧韧带 连结寰椎横突的上面与枕骨的颈静脉突之间,有加强关节囊外侧壁的作用。 10.寰枢前膜 长而坚韧,位于两侧的寰枢关节之间,上方起自寰椎前弓的前面和下缘,向下止于枢椎体的前面。膜的中部因前纵韧带相移行而增厚。 11.寰枢后膜 薄而宽阔,位于寰椎与枢椎之间,连结寰椎后弓的下缘与枢椎椎弓上缘之间。其中部略厚,两侧有第2颈神经穿过。 12.寰椎横韧带 坚韧而肥厚,连结寰椎左右侧块的内侧面。前面微凹;中部略宽,有一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面,其与枢椎齿突后面的关节面相关节。 寰椎的椎孔,由此韧带分成为前、后两部:前部小,只有齿突;而后部大,容纳脊髓及其被膜等。自韧带中部,向上、下方各发出一条纵行纤维束,前者称为上脚,其末端附着于枕骨大孔前缘。后者称为下脚,其与枢椎体的后面相连。此上、下二束纤维与寰椎横韧带共同构成寰椎十字韧带。 当暴力引起寰椎横韧带撕裂时,齿突则移向后方,从而压迫延髓引起严重的后果。 13.覆膜 位于椎管内,宽阔而强韧,自斜坡沿齿突及其周围的韧带后面下降,于枢椎体的后面移行于后纵韧带。其外侧与寰枢外侧关节的关节囊相愈合;前面连结寰椎十字韧带。 14.翼状韧带 为强韧的圆索状韧带,左右各一条,位于寰椎横韧带的上方。起自齿突尖的两侧,各自斜向外上方,止于枕骨髁内侧面的粗糙部。并分别与寰齿前、后关节囊及寰枕关节囊相愈合。可限制头部过度的前俯和旋转运动。 15.齿突尖韧带 为细小的索状韧带,位于两侧翼状韧带上缘之间,连结齿突尖与枕骨大孔前缘,并分别与寰枕前膜和寰椎十字韧带(上脚)相愈合。头部后仰时紧张;前俯时松弛。 16.骶尾前韧带 位于骶骨及尾骨的前面,为前纵韧带向下的延续部分,到达骶、尾骨的前面而终止。 17.骶尾后深韧带 为后纵韧带的延续部分,沿第5骶椎体和第1尾椎体的后面下降,于第1尾椎的下缘与终丝及骶尾后浅韧带愈合。 18.骶尾后浅韧带 为棘上韧带的延续部,自骶管裂孔的边缘,沿尾骨的后面下降。此韧带经过骶管裂孔的上方,几乎完全封闭该孔。 19.骶尾外侧韧带 连结骶骨外侧缘的下端与第1尾椎横突之间。其上方与骶结节韧带愈合;其与骶骨外侧缘之间,围成一孔,有第5骶神经的前支通过。 20.尾侧韧带 连结尾骨尖与皮肤之间。 三颞颌部韧带起止点的精细解剖1.颞下颌韧带 即外侧韧带,呈三角形,上宽下窄,其与关节囊的外侧壁愈合。其上方起自颞骨颧突的下缘,斜向后下方,止于下颌头和下颌颈。 2.蝶下颌韧带 位于关节内侧的扁薄韧带,连结蝶骨角棘与下颌小舌之间。 3.茎突下颌韧带 为颈部深筋膜的一部分,位于咬肌和翼内肌之间,其自颞骨茎突斜向前下方,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的后缘。 四胸背部韧带起止点的精细解剖1.肋头辐状韧带 位于肋头关节囊的前方,自肋骨头的前面和上、下两缘,放散于相邻的两个椎体及其椎间盘。上部的纤维斜向上方,附着于上位椎体的外侧面;下部者则斜向下方到达下位椎体的外侧面;中部的纤维则较少,呈水平方向前伸,与椎间盘相连。 2.肋头关节内韧带 位于关节腔内,由致密而坚韧的短纤维构成,连结肋头嵴与椎间盘之间,分隔关节腔为上、下两部。第1、第10、第11及第12肋头关节腔内无此韧带。 3.肋颈韧带 由坚韧的短纤维构成,连结肋颈的后面与横突的前面之间。韧带、横突及肋颈之间,有一裂隙,称为肋横突孔。第11和第12肋骨的肋颈韧带,一般都已退化。 4.肋结节韧带 短而强韧,自横突尖部,斜向外上方,止于肋结节。第11和第12肋骨的肋结节韧带一般都缺如。 5.肋横突前韧带 起自肋颈嵴,斜向外上方,止于上位椎骨横突的下缘。外侧则与肋间内韧带相移行;内侧缘与椎体之间围成一孔,有肋间动脉和肋间神经后支通过。 6.肋横突后韧带 较肋横突前韧带细而薄,呈条索状,自肋颈的后面,斜向内上方,止于上位椎骨横突和下关节突的根部;其外侧与肋间外肌相接。 7.胸肋辐状韧带 呈三角形,薄而宽阔,自肋软骨内侧端的前面,放散于胸骨的前、后面。其浅层纤维与对侧同名韧带的上、下方纤维相交错。于胸骨的前面,此韧带与胸大肌的起始腱相愈合,并形成胸骨膜,被覆于胸骨骨膜的表面。 8.胸肋关节内韧带 一般出现在第2胸肋关节,其余的胸肋关节则有无不定。其本身由纤维软骨构成,自第2肋软骨内侧端,横行向内与胸骨的第2肋切迹相连。此韧带往往把第2胸肋关节腔分为上、下二部。 9.肋剑突韧带 连结第6或第7肋软骨的前后面及胸骨剑突前后面之间,于肋软骨和胸骨前面的部分则较明显。 五上肢韧带起止点的精细解剖1.胸锁前韧带 位于关节囊的前面,比较宽阔。上方的纤维起自锁骨胸骨端的前上部,斜向内下方,止于胸骨柄的前上部。 2.胸锁后韧带 较前韧带薄而紧张,位于关节的后面。上方起自锁骨胸骨端的后面,斜向内下方,止于胸骨柄的后上部。 3.锁间韧带 较强韧,横过胸骨柄的颈静脉切迹,连结两侧锁骨胸骨端的上缘。此韧带向下方发出一些纤维束,与胸骨柄的上缘相连;其向上方移行于颈深筋膜。具有制止锁骨下降运动的作用。 4.肋锁韧带 为强韧的纤维组织,上方起自锁骨内侧端的肋粗隆,向下止于第1肋骨和肋软骨。可分为前后两层,前层向外上方;后层向内上方。两层之间夹有黏液囊;两层于外侧部相愈合,而内侧部则与胸锁关节囊相连。具有制止锁骨内侧端的上提和加强关节囊下部的作用。 5.肩锁韧带 为肩锁关节囊上部增厚的部分,呈长方形,连结锁骨肩峰端与肩峰的上面之间。 6.喙锁韧带 为一强韧的纤维束,连结锁骨下面的喙突粗隆与肩胛骨的喙突之间,可分为内外两部。 7.斜方韧带 居前外侧,较薄,呈斜方形,连结锁骨的喙突粗隆与肩胛骨喙突之间。其前缘游离,而底部与喙肩韧带相接;其后缘较短,与锥状韧带的后外侧部相邻。 8.锥状韧带 居前者的后内侧,呈锥状,较肥厚。其底部与锁骨下面的后缘相接,其尖端连于喙突根部的内侧缘与后缘,并有一部分纤维与肩胛上横韧带相愈合。 喙锁韧带有固定关节的作用,又能防止锁骨的滑脱。另外,斜方韧带还可防止锁骨的肩峰端向前方移动。锥状韧带则限制其向后方移动。 9.喙肩韧带 呈三角形,连结喙突外侧缘与肩峰尖部的前缘之间。其前后部较厚,而中间部很薄,呈薄膜状,此韧带构成所谓的“喙肩弓”,可防止肱骨头向内上方脱位。 10.肩胛上横韧带 为三角形的小韧带。连结肩胛骨背侧面的上缘与喙突根部之间,横跨肩胛切迹的上方,因此,将切迹围成一孔,其内有肩胛上神经通过。 11.肩胛下横韧带 呈薄膜状,连结肩胛冈的外侧缘与关节盂的周缘之间,其与骨面之间围成一孔,其内有肩胛上动脉和肩胛上神经通过。 12.喙肱韧带 为一宽而强的韧带,起自喙突根部的外侧缘,斜向外下方,达肱骨大结节的前面,与冈上肌腱相愈合。其前缘和上缘游离,后缘和下缘与关节囊愈合。此韧带加强关节囊的上部,并能限制肱骨向外侧旋转,还防止肱骨头向上方脱位。 13.盂肱韧带 位于关节囊前壁的内面,可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起自喙突根部附近的关节盂边缘,斜向外下方,止于肱骨小结节的上方;中部连结关节盂前缘与肱骨小结节之间;下部起自关节盂下缘,斜向外下方,到达肱骨解剖颈的下部。该韧带加强关节囊的前壁。 14.肱骨横韧带 为肱骨的固有韧带,它横跨结节间沟的上方,即连结大、小结节之间,其一部分纤维与关节囊愈合。韧带与结节间沟之间,围成一管,其内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通过。该韧带对后者有固定作用。 15.尺侧副韧带 其呈三角形,比较肥厚。上方起自肱骨内上髁的前面和下面,向下呈放射状,分为前中后三部:其前部止于尺骨冠突的尺侧缘;中部较薄,止于鹰嘴与冠突之间的骨嵴上;后部向后方,止于鹰嘴的内侧面,其表面有几条向下斜行的纤维束与横跨鹰嘴和冠突的横纤维相交织。后者的下缘与骨之间形成一裂隙,当肘关节运动时,滑膜层可经此处膨出。两侧的副韧带有防止肘关节的侧屈作用。 16.桡侧副韧带 亦呈三角形,较肥厚,连结肱骨外上髁的下部与桡骨环状韧带之间,其后部的部分纤维经过环状韧带止于尺骨的旋后肌嵴。此韧带加强关节囊的外侧壁,有防止桡骨头向外脱位的作用。 17.桡骨环韧带 为一强韧的环状韧带。起自尺骨的桡切迹的前缘,环绕桡骨头的4/5,止于尺骨的桡切迹后缘,但有少部分纤维则紧贴桡切迹的下方,继续环绕桡骨,形成一完整的纤维环。韧带的上缘和外侧面与关节囊愈合。环状韧带实际上是呈杯形,上口大,下口小,因此,可防止桡骨头脱出。4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桡骨头发育还不完全,桡骨头与桡骨颈的粗细相似,故在伸肘关节时而突然牵拉前臂,此时桡骨头可被环状韧带卡住,形成桡骨小头半脱位。 18.方形韧带 薄而松弛,连结桡骨颈和尺骨桡切迹的下缘之间,被覆在关节下端的滑膜表面。此韧带有支撑滑膜的作用。 六桡腕关节韧带1.桡腕掌侧韧带 宽阔而坚韧,位于关节囊的前外侧部,其上方起自桡骨下端的前缘和茎突,斜向内下方,止于舟骨、月骨、三角骨和头状骨的掌侧面。 2.桡腕背侧韧带 较掌侧韧带薄弱,位于关节囊的后面,其上方起自桡骨下端的后缘,斜向内下方,止于舟骨、月骨和三角骨,并与腕骨间背侧韧带相移行。 3.腕桡侧副韧带 上方起自桡骨茎突尖部的前面,呈放散状止于舟骨、头状骨和大多角骨。 4.腕尺侧副韧带 呈扇形,其上方起自尺骨茎突,并与关节盘的尖部相愈合,而再向下分为两部:一部向前外侧方向,止于豌豆骨和腕横韧带上缘的内侧部;另一部分则与三角骨的内侧面和背侧面相连。 七腕骨间韧带1.腕骨间掌侧韧带 有两条,位于桡腕掌侧韧带的深面,分别连结舟骨与月骨及月骨与三角骨之间。 2.腕骨间背侧韧带 也有两条,分别连结舟骨与月骨及月骨与三角骨之间。 3.腕骨间骨间韧带 有两条,分别介于舟骨与月骨及月骨与三角骨之间,并与骨间掌侧和背侧韧带相愈合。此韧带与舟骨、月骨及三角骨共同构成桡腕关节的关节头。 4.腕骨间背侧韧带 共有三条,分别连结大、小多角骨之间、小多角骨与头状骨和头状骨与钩骨之间。 八下肢韧带起止点的精细解剖骶髂关节韧带 1.骶髂前韧带 宽而薄,位于关节的前面,连结骶骨骨盆面的侧缘与髂骨的附关节沟之间。 2.骶髂后短韧带 起自髂骨粗隆、髂骨耳状面后部和髂后下棘,斜向内下方,止于骶外侧嵴和骶关节嵴;浅层的称为骶髂后长韧带,自髂后上棘,抵达第2至第4骶椎的关节突,其外侧与骶结节韧带相连,内侧接胸腰筋膜。 3.骶髂骨间韧带 很坚韧,被骶髂后韧带覆盖,连结髂骨粗隆与骶骨粗隆之间,由纵横交错的短纤维构成,填充于关节囊的上方与后方。 髋骨与脊柱的韧带 1.骶结节韧带 为强韧的扇状韧带,位于骨盆的后下部。起自髂后下棘、骶骨下部的外侧缘和尾骨的上部,斜向外下方,经骶棘韧带的后方,止于坐骨结节的内侧缘,有一部分纤维则呈钩状,继续延伸至坐骨支,称为镰状突。 2.骶棘韧带 位于骶结节韧带的前方,较薄,呈三角形。起自骶骨和尾骨的外侧缘,向外方与骶结节韧带交叉后,止于坐骨棘。 3.坐骨大孔 梨状肌、臀上动静脉、臀上神经、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动静脉、臀下神经通过。 4.坐骨小孔 闭孔内肌腱、阴部内动静脉、阴部神经通过。 5.髂腰韧带 为肥厚而强韧的三角形韧带。起自第5腰椎横突前面、横突尖部的后面及第4腰椎横突的前面和下缘,呈放射状止于髂嵴的内唇。 6.骶腰韧带 为髂腰韧带的一部分,起自第5腰椎体与横突,止于髂窝与骶骨底。 耻骨联合部韧带 1.耻骨上韧带 连结两侧耻骨之间,中部与耻骨间纤维软骨板愈合。此韧带有加强耻骨联合上部的作用。 2.耻骨前韧带 肥厚而强,位于耻骨联合的前面,由相互交错的斜行纤维构成。 3.耻骨弓状韧带 较肥厚,呈弓状跨越耻骨联合的下方,连结两侧的耻骨下支之间。上面与耻骨间纤维软骨板愈合;下面游离,与尿生殖隔之间以裂隙相隔,有血管通过。 髋关节的韧带 1.髂股韧带 长而坚韧,呈倒置的“V”字形,位于关节囊的前面。上方起自髂前下棘的下方,向外下方呈扇形分散,止于股骨的转子间线。此韧带的内侧部和外侧部较厚,中间部则较薄。内侧部的纤维呈垂直方向,附着于转子间线的下部;外侧部的纤维斜行下达转子间线的上部。此韧带限制大腿过度的后伸;其内侧部的纤维限制大腿的外展;外侧部者则限制大腿的外展和旋外。 2.耻股韧带 呈三角形,起自髂耻隆起、耻骨上支、闭孔嵴及闭孔膜,斜向外下方,移行于关节囊及髂股韧带的内侧部。此韧带限制大腿外展及旋外运动。 3.坐股韧带 较薄,位于关节的后面,起自髋臼的后部与下部,向外上方,经股骨颈的后面,一部分纤维移行于轮匝带;另一部分则附着于股骨大转子的根部。此韧带限制大腿的内收及旋内运动。 4.轮匝带 呈环形,紧贴滑膜层的外面,由关节囊纤维层的环形纤维构成,环绕股骨颈的中部。其外侧部肥厚,略向关节腔突出。此韧带有一部分纤维分别与耻股韧带及坐股韧带愈合,但不直接附着在骨面上。 5.股骨头韧带 其为关节囊内扁平的三角形纤维带。基底部附着于髋臼横韧带及髋臼切迹两部分;尖部连结股骨头凹的前上部。韧带周围有滑膜包绕。 此韧带的发育程度常因人而异,有时可完全缺如。其功能目前尚有争论,有人认为是营养股骨头的血管经过之途径;有的则与上述观点相反;另外,有人提出此韧带起着关节垫的作用等。当大腿前屈及内收时,此韧带紧张;外展时则变松弛。 6.髋臼横韧带 也在关节囊内,很强韧,呈桥状横跨髋臼切迹的上面,由此围成一孔,有血管和神经通过。此韧带与关节囊及股骨头韧带相愈合。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