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骺损伤(physealinjuries):是涉及骨骼纵向生长机制损伤的总称。它应包括骺、骺生长板、骺生长板周围环(Ranvier区)、与生长相关的关节软骨及干骺端损伤。

骨骺的分类

1、压迫性骨骺:四肢长骨的骨端是关节内骨骺,承受从关节传来的压力,使骨纵向的生长。

2、牵拉性骨骺:位于肌肉的起止点,承担肌肉的牵拉力,不构成关节,也不影响骨的纵向生长。如股骨大转子、肱骨内上髁。

骨骺的血液供应

1、来自骨骺,穿过骨板,供应骺板的生长带。受阻致生长减慢或停止。

2、来自干骺端滋养动脉,供应成骨区,受阻致一过性软骨骨化停滞。

Dale和Harris将骺板的血供分成2型:

A 几乎完全被关节软骨覆盖的骨骺,血管穿过软骨膜后仅能供应骨骺的外周。仅股骨和桡骨近端属于此型。

B 部分关节软骨覆盖的骨骺,骺板的血供来自骨骺。 

一但发生骨骺在干骺端的分离损伤,Dale和HarrisA型骺生长板血供易受累。而B型骺分离时,骺生长板血供受影响少。

儿童股骨近端血供

在8岁前,圆韧带动脉几乎很少有血供,成年人供应20%。骺外侧动脉是股骨头血供的主要来源,其在股骨颈滑膜下上行。骨折可引起血管弯曲、压迫、扭断。

儿童骨骺部位的骨折分为七型,由Salter与Harris提出(Ⅰ~Ⅴ型),Rang(Ⅵ)和Ogden(Ⅶ)扩充。

Ⅰ型:约占骺板骨折5%。骨折线仅穿经骺板软骨。预后良好。由于软骨骨折X线不能显示,无移位时诊断困难(新生儿骨骺尚未骨化,诊断更为困难,常于数日后出现骨膜反应才注意到),X线表现为骺板间隙较对侧增宽,骺板成角变形。

Ⅱ型:常见,占骺板骨折的75%。骨折线穿经骺板,再向干骺延伸,干骺端骨片大小不一。一般预后良好,膝及踝可致骺早闭。

Ⅲ型少见,8%。骨折线穿经骨骺达骺板软骨,但不累及干骺。整复良好预后佳,生长停止罕见。可无移位,X线难查出,须多方位投照。如有移位,须妥善整复,否则以后关节面不整,易发生关节病。

Ⅳ型:占骺板骨折的12%。骨折线自干骺穿过骺板进入骨骺,最易造成骺早闭和成角畸形。常见于肘关节和远端胫骨。

Ⅴ型:罕见(骺板损伤1%以下)。骺板全部或部分压缩,预后极差。早期诊断困难,X线表现为骺板软骨变窄;晚期发生骺早闭,肢体短,锥状骨骺或成角畸形。

Ⅵ型:骺板边缘Ranvier区的损伤,可形成骨桥和成角畸形。

Ⅶ型:骨折线经骺软骨或骺骨化中心。骨骺撕脱骨折是骺板骨折的一种特殊形式,多见于非持重骺板软骨,如肘关节内、外髁撕脱骨折,尺骨鹰嘴骨骺、坐骨结节骨折。分为四度:,预后不同,轻度分离不产生畸形;分离大者,可产生大量新生骨;骨骺进入关节者,需手术治疗;累及骨骺,干骺的骨折有相应特点。

诊断

骨骺发育与损伤特点:由于各部位骨骺功能、受力特点和骨化时间不同,因而发病年龄和损伤特点各异,有的损伤只出现于某一年龄段,有的损伤类型只发生在某一部位,了解这些规律对临床诊断很有帮助。    

1.枢椎齿突   齿突起源于枢椎椎体,在胚胎期表现为枢椎向上直立的软骨性突起。约在胚胎第6个月其两侧出现骨化中心,出生时通常已融为一圆柱,但在尖端仍有一裂隙存留,2岁可又出现一骨化中心,一般在12岁之前可完成骨化。枢椎椎体和齿突的基底部由一软骨板分开,4岁开始骨化,7岁时形成骨化连接,但大约有1/5软骨板骨化不完全,致使齿突与椎体间有部分软骨存留,成为一薄弱点,外力下易骨折,未骨化前称为齿突骨骺分离。有人报道在小儿颈椎损伤中齿突骨折占75%。小儿齿突骨骺分离无特征性临床表现,症状较少,体征也轻和小儿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症状和受伤经过构成临床漏诊的主要原因,一般损伤后有较轻的枕大神经疼痛或感觉过敏。枢椎齿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颈椎损伤,常导致寰枢椎的不稳以及颈脊髓的急性损伤甚至导致死亡,小儿齿突骨骺分离是上颈椎损伤中较为幸运的一种类型。但由于寰枢椎及其椎间关节和连接的韧带损伤,其间正常解剖功能破坏和运动功能受限称为创伤性不稳。这种创伤性不稳是导致继发性脊髓损伤或神经根损伤的原因。    

2.肩部 肱骨近端骨骺有三个骨化中心,肱骨头、大结节和小结节,依次在半岁、3岁和4岁出现,5岁左右大结节与肱骨头骨骺融合为一,在完全融合前可见二者之间存在一弧线形透光裂隙,勿误认为骨折线。肱骨头骺板为圆锥形,基底在下,随头的方向略向后倾,因而前后位片显示两条骺线,远侧骺线容易被误认为骨折线。    

3.肘部   肱骨外髁(骨骺)骨折或骨骺分离为肘部最常见骺损伤,发病多在学龄前后,骨块多有旋转移位,诊断不难。无移位的“板状骨折”干骺端骨片并非三角形,而是一片很薄骨板,通过干骺端的骨折线与骺线平行,容易被忽略或误认为骺线,肱骨内上髁骺5~6岁出现,撕脱骨折多发生学龄后,移位3°的骨折骨片嵌入肱尺关节内,应与滑车化骨核鉴别,后者位置紧挨干骺端,骨折片则位置较低,与干骺端有一定距离。    肱骨远端全骺分离好发生于3~4岁以下幼童,由于外髁骺在出生时尚未骨化,产伤性全骺分离容易误诊为肘关节脱位,超声检查可助鉴别。外髁骨骺出现后,全骺分离需与外骺骨折或外髁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鉴别,掌握了全骺分离外髁骨骺无旋转和肱桡关节始终保持正常对线对位关系的特点就很容易与后两种损伤鉴别。    肱骨内髁骨骺分离非常罕见,滑车化骨核出现前骺软骨不显影,容易与内上髁骨折混淆,若分离的内上髁骨突旁有朦胧可见的骨碎片或三角形骨片,应考虑是全骺分离或内髁骨折,内髁骨折延误治疗将严重影响关节功能恢复。      

4.腕部   桡骨远端骨骺分离为最常见骺板损伤,均为Ⅱ型损伤,远侧骨块主要向背侧移位,不少病例前后位X线片表现正常,仅侧位X线片显示骨骺不同程度向背侧平移,因此读片重点应放在侧位片上。    

5.髋部   股骨头骨骺分离并不多见,国外报道较常见为与内分泌有关的病理性头骺滑脱,通过X线片诊断不难。新生儿股骨头尚未骨化,产伤性骨骺分离容易误诊为髋脱位,关节内骨擦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超声或MRI检查便可明确诊断。    

6.膝部   股骨远端骺板损伤多见于大龄儿童,可发生Ⅰ~Ⅵ型损伤,但以Ⅱ型、Ⅲ和Ⅳ型损伤较常见,临床发现这些损伤类型发生在股骨远端骨,远端骨骺有自动复位倾向,因此,临床体征可疑骨折而X线检查阴性时应进一步寻找骨折依据,照斜位片常可发现隐匿的Ⅲ、Ⅳ型骨折,照健侧片对比无论患侧骺板增宽或变窄都有诊断意义,增宽符合一过性骺分离,变窄要考虑为Ⅴ型损伤。若上述检查皆阴性还可在麻醉下小心地在膝部施加侧向应力,利用影像增强机透视观察有无韧带断裂或骨骺移动表现。    胫骨上端骨骺多为Ⅲ型损伤,全骺分离极为少见,可能与骺板独特的形态结构和两侧有跨越骺板的韧带保护有关。胫骨结节骨化早期,常呈不规则斑点状骨岛,临床应与肱骨结节骨突撕脱骨折或结节骺软骨慢性牵拉性损伤(Osgood-Schlatter病)鉴别。    

7.踝部   腓胫骨远端骨骺可发生各种类型骺板损伤,对于内翻损伤引起外踝一过性骺分离,或由于外旋扭力引起的旋转性骺分离皆因移位微小易被忽略,须结合受伤机制和临床体征进行判断。    内踝或外踝骨骺撕脱骨折属OgdenⅦ型损伤,需与踝下副骨化中心鉴别,后者多为两侧对称出现,骨片比较规则圆滑,骨化早期为圆点状,后期变为三角形,边缘较整齐。    胫骨下端骨骺有两种不太常见的损伤类型,均发生于青少年骨骺接近融合阶段,即Tillaux骨折和三平面骨折。前者为胫骨下端前外侧骨骺分离,属于Ⅲ型损伤,骨块前壁有韧带与外踝相连,通常移位不大。三平面骨折为Ⅳ型损伤,骨折涉及骨骺的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上发生骨折,干骺端骨片位于后侧。Tillaux骨折与三平面骨折的前后位片所见颇为相似,侧位片可资鉴别,有时候冠状面与矢状面的骨折线都显示不甚清楚,容易误认为Ⅱ型损伤。因此,对可疑病例应再照斜位片或CT片进一步检查鉴别。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治疗白癜风最新最佳最好的方法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kzmq.com/zzygc/28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