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医院始建于年(清道光24年)。在年的漫漫岁月长河中,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幻、亲历了上海的兴盛繁荣、引领了医学的发展进步;她始终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不断地在攀登医学高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一代代仁济人不忘初心,甘于奉献,攻坚克难,创造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和“唯一”,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在此,就为大家讲述年发展历程中的仁济故事。

西医将行于中国——

记年前医院的一场考试

年7月,在医院举行了一场“医学考试”,这场考试在今天看来相当普通:考试科目分为助产、临床医学操作、外科理论与实践、药物治疗学、创伤与急救等五项,考官共九位,来自美、英、德、法四个国家,考生仅三人。可就是这么一场如今看来不起眼的考试,却吸引了当时媒体的目光。

这既是中国第一次西医操作实践考试,又因创伤急救考场出现红十字标志,经《申报》《字林西报》等媒体报道,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红十字会演习。《字林西报》还首次将“医学造福人类”的价值观公诸于社会。

缘起

梅威令(WilliamWykehamMyers,-)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获医生资格。年抵华,被清海关聘任为芝罘海关的医生(-),年调到温州海关任关医。年离开温州至台湾打狗海关,医院任职,医院管理委员会委员。

初到台湾的梅威令萌生了对华人展开医学教育的想法,他希望对中国学生进行专业的医学教育而不是以培养助手为主,他相信对华人适当地灌输“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再让他们经历临床的一些实习,这样的方式对传播外国医学科学是相当有利的。

考试

年,梅威令从香港招到两位华人学生,经过系统的医学课程学习,年7月12至16日,他带着一名学生到上海,请上海的8位外籍医学专家担任考官,在工部局进行了为期四天的笔试与一天的口试。

年7月,按最初的计划,梅威令再次领着三位学生李荃芬、陈呈桀和吴杰模来到上海参加最终考试。此时,李荃芬、陈呈桀学医已四年,吴杰模学医二年。

《字林西报》在记载此次考试情况时明确提到,此次考试规则要完全照搬欧洲的模式,只有在上海才有可能找到理想的、专业的考试委员会成员。梅威令计划请中外著名医生和官绅为裁判,评定其学生的水平。因此,此次考试,梅威令组织了一个权威的考试委员会。由于加拜医生回国,委员会主任就由工部局卫生官兼医院医生柏医生担任;委员则由来自英国、德国、美国、法国4个国家的医学专家组成。这意味着:通过该考试后,所授予资格证书将获得更国际化的认可。

本次考试委员会成员有:主任柏医生,内科医学考官Pichon医生和Reid医生,临床医学考官哲医生,妇产科考官柏医生和Sloan医生,外科与临床外科学考官Zedelius医生和Miles医生,治疗与药物学考官文恒理医生和Burge医生,红十字会救护考官柏医生、Miles医生、Sloan医生和Reid医生。

本次考试场地分为三处。其中笔试与口试借工部局会议厅举行,内医院(GeneralHospital)举行,外科与手术考试在医院(ChineseHospital)举行,红十字会救护与急救考试在工部局的空地上举行。考试时间从年7月13日到21日,长达9天。

图为梅威令与四名学生在医院考场

7月19日下午4点到7点,三位学生来到医院进行考试。考试内容为外科解剖学、外科学的原则与实践。要求学生在6大题中回答4个题目,具体题目如下:

1

Describethedifferentformsoffistulainano(描述瘘的不同形式)

2

Givetheindicationsfor,andmethodsof,resectionofthekneejoint(给出膝关节切除的适应症和方法)

3

Describethetreatmentoffreshgunshotwounds(描述新枪伤的治疗)

4

Describethearchesofthefootandthestructuresbywhichtheyaremaintained,withspecialreferencetothedeformityknownas“flatfoot”(描述足弓和支撑足弓的结构,特别要提到被称为“扁平足”的畸形)

5

Namethemostfrequentfracturesanddislocationsoccurringattheelbow-joint.Givethedifferentialsigns(列举肘关节最常见的骨折和脱位)

6

Describefullythechangesthatoccurinthenaturalarrestofarterialhemorrhage(完整描述动脉出血停止时发生的变化)

在医院进行实践考试时,医院提供的病案书写病历、做出诊断,在床边仔细问诊,以及进行体格检查和外科手术的操作考试。考试的最后一天,还要进行全部内容的通考,才算正式完成考试。最终,三位学生全部通过了考试。

考试通过后,李、陈、吴三人被授予行医资格凭据,另外一名学生林玑璋由于英文水平未达标,没能获得行医凭据,医院事务管理能力获得了“医院事务之凭据”。

年8月1日在工部局大厅举行颁发资格证书的仪式。《申报》以“领凭志盛”为题报道此次考试。

英国梅威令医生挈生徒来沪试演医伤,已登前报。昨日下午四下钟时,梅君挈生徒至英工部局,少选苏松太兵备道龚观察带同徐繙译呜驺而至招商局,陈马两总办及各国领事工部各董事各医生皆在座,生徒则鹄立于前,医生首领俺特生语卒客,曰:“此番考试规例极严,诸学徒皆能缕析条分,详细答对是非,工夫精到如斯。随向学徒朗朗高宣,谓‘君等今已学业有成矣,想从前四年励志何等辛勤,至今日而领取文凭,可以行道,既堪欣喜合致贺。君等既蒙李传相垂青,他日派入各营济人利物,还期黾勉莫负初心。语毕悔君作而致辞,日本医生久思在中国传道授徒,以中西文字各殊,未免难于从事,后在香港西文学校选出聪颖子弟数人,得以悉心指授,今虽事工已竣然,非诸君子为之辅佐,则本医生焉能以一人观其成此事。本医生固不敢居功,而诸君子辅佐之功,亦焉可没哉!致辞既毕,复挈学徒至观前观察,一一叩以姓氏,好言嘉奖,并谢梅君教授之殷勤。各领事各医生亦如之,既复至各董事前,董事历叩以医学之渊源学徒对答如流,董事咸喜形于色,首肯再三旋将凭照一一付给,复由梅君带至花园内,重演医伤之法然后散归。

为什么是仁济

梅威令选择医院作为外科学的考试场所,看中的是医院的医疗和医务员工的高水平、高素质,因此在其考试委员会中,医院的医生所占比例较多,担任的工作也较为重要。显然,19世纪80年代进行的这场考试,不仅利用了医院的环境和学术优势,也为医院在中西医认同融合方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西医将行于中国

在上海举行第一次考试时,尽管只有一名考生,却有8名沪上知名外国医生组成了考试委员会,这很快引起媒体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kzmq.com/zzyhl/135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