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遇到一例比较特殊的患者,患者描述主要是睡觉时手麻,我为其做压颈试验时并没有出现手麻的症状。触摸颈椎有结节痛点,肩部筋膜紧张,为了安全起见,还是让其拍颈椎片子做个进一步排查。虽然片子的诊断为颈椎有增生,但我排除了颈椎神经根压迫的可能性。 然后我为患者做触诊检查,沿着肩部紧张的筋膜走向我摸到了腰部,腰部的肌肉同样有一侧异常紧张,并且这个张力走向继续向下体延伸。在对患者问诊的时候,患者告诉我一个重点信息,那就是麻木是从一次高位摔下脚骨骨折后引起的。医院,诊断为颈椎神经压迫,然后做牵引疗法,由于无效放弃了治疗。 就这个手麻的症状而言,学过正骨的一定会考虑颈椎神经压迫,学过整肌的一定会考虑臂纵神经压迫,但我早已放弃了这种固有的观念,一切症状都不做预先性假设,都是根据肌体的反应探寻原始发病点。给予这个思路,我直接在足底找始发结构,果然在足底找到了压痛点,触诊也有明显的结构异常。我松解了足底的筋膜和矫正了足底的骰骨、楔骨、舟状骨处的异常结构,然后开始沿着这条运动线调整了膝关节和髋关节,最后才调整到了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一次性调整了六个运动枢纽),同时顺势将这条运动线上的肌肉都做了一个修正,目的就是将牵拉移位的筋膜复原回本来的位置,彻底打通运动线,解掉异常结构对臂纵神经的压迫。 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患者睡觉并没有再出现手麻的症状,这个手麻的症状一次性解除,通过这个案例再次说明探寻隐形始发点的重要性。 实际这个患者主要是治疗颈4位置的局部疼痛症状(手麻症状太久都没想过治疗了),当时症状出现不过两三天,我考虑可能和落枕有些类似,只是局部肌肉挛缩引起的疼痛。发病原因是蹲厕所擦屁股时可能扭到了脖子[手麻是左手,擦屁股是右手],我就按照落枕的思路治疗。第二天患者表示更痛了,还贴上了膏药。我突然比较好奇,这样的结果我有些意外。我又为其做了进一步的检查,发现斜角中肌被一股力量牵拉至三角肌下方,我顺着这股力量沿着张力走向在肘关节附近找到了痛点,当我为其调整了桡关节之后,又进行了筋膜的一个张力修正,颈部疼痛立马减轻。于是我以为找到了问题点,患者回了。 两天过后,患者说脖子依旧不舒服,疼痛减轻并没有消失。我又好奇的为其做进一步的触诊检查,当我把检查走到手指部位的终于找到了问题点。患者大概在二十年前被外力造成过拇指关节脱臼,医院处理,自己按压回去了,但并没有完全复位,脱位的拇指关节至今还在那你翘着,但是功能上并没有太大影响。这个受伤的指关节在一次擦屁股动作时被激怒了,发怒的力量顺着筋膜把这股力量从拇指关节一直传到了颈部。当我为其调整了拇指关节后,又沿着这条运动线进行了一个筋膜重塑,颈部症状再一次解除。但由于该症状是近二十年的骨伤引起,所以不好说多少次才能彻底完全解除该症状。经过前后几次的治疗,症状改为只有早上起床后有一点的牵拉感,随后活动以后便没有了这种不适感。 人体结构重塑这个课题提出以后,我一直致力于将这个课题的研究深入化和全面化,未来的前景令人难测。当我对人体结构致痛和人体结构致病有更多的发现时,我觉得这违背当前医学的基本思想和认识,致病观点和传统中医不同,和现代西医更是不同,结构的致病和致痛原理似乎给我带来了了很大的困惑。如果研究方向是对的,那么这将严重挑战当代医学的认知,当代医学的权威观点都可能被赶下“神坛”。如果我的研究方向是错误的,有可能会影响一部分的追随者,为了不带偏追随的同道中人,这篇文章可能是未来两年内的最后一篇文章。我需要几年的时间来临床检验、总结、完善,然后再确定是否发布带有更有力证据的观点出来。假如数年后我的研究方向走偏了,责任我自己承担就是。结构致病到底是不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我本人很难下定论,而且这里面的有些发现完全有悖于当前的基本医学常识,我很久以来都没能想明白这算不算“新大陆”,为了确保人体结构重塑理论的正确,我还是决定暂停对结构病痛论的相关披露,等理论经过临床检验确定成熟时,再发表相关文章。 在我看来人体有三大结构会致痛和致病,骨、筋膜、肌肉,这就是我所说的三大致病结构。骨错位除了会压迫神经之外还会将此骨骼上附着的肌肉拉伤,拉伤的肌肉会沿着肌肉链传达到远端,而此骨骼肌上的筋膜也会沿着筋膜经线路径像另一个远端传达,实际筋膜的行走路径不是固定的,它会沿着日常习惯性动作方向行走,我称为运动力线,这条筋膜沿着运动线不一定走到哪里,但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引起病痛。 举例讲解一下脑梗的足底针疗,以前我看到有文章讲遇到脑梗发作时,可以用针刺该患者的足底足心部位,放血之后脑梗症状就会缓解。这个原理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都未必真的明白,我们先从结构致病的原理上来理解一下其发病原理。高血脂、高血压是脑梗潜在的发病原因,高血脂和运动缺少以及饮食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但高血压就比较麻烦了,很多医生穷其一生未必搞明白高血压的发病原理和发病原因,所以降压药特别受到医生的青睐。降压药的原理就是强制调解交感神经和内皮素以及血管紧张素等,也就是通过药物强制控制血管收缩和舒张的压力,从而给人一种高血压稳定的假象。前几年我有患过高血压,在北京工作的时候问过几个心内科医生,包括专家的诊治。我问为什么血压会高时,他们没有给出解释,意思就是发病原因复杂,难以查清。在服用一段时间的降压药以后,我果断停掉降压药物,直接用运动的方式降压,效果很好,同时证明每天的跑步运动可以有效的缓解高血压,效果和药物不相上下。 造成血压高的原因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液循环不利;二是血管堵塞导致血液循环不利;三是局部血管被压迫导致血液循环不利;四是交感神经紊乱导致血压异常(颈椎错位会导致颈部交感神经结缔卡压和牵拉从而引起紊乱),以上是导致高血压的几个常见致病原理。那么我们结构致病原理又该怎么理解呢?当颈部关节错位时,一定会对椎动脉造成卡压,同时也会对颈部的交感神经结缔组织造成轻微损伤,并引起交感神经紊乱从而带来其他方面的症状。错位的关节也会让局部的肌肉损伤,肌肉劳损以后除了会形容成疼痛以外,此处的筋膜会呈现异常的高张力,并对颈部的循环系统带来负荷压力,当血液循环系统被压迫时,血压的指标一定会升高,因为这是生理自我调解的正常反应,如果不升高就会出现局部组织缺血,或者出现脑供血不足的现象。长期的血管卡压会逐渐促使血管内栓塞的形成,再加上血液循环的不利索,在脑部就会形成堵塞现象,脑梗症状此时开始发作。 那么刺足底和脑梗有关系吗?该文章并没有给出可信的解释,实际我认为还是有些关系。足底筋膜沿着小腿腓肠肌、腘绳肌、骶结节韧带、竖脊肌、髂肋肌、头颈半棘肌直达颅顶筋膜。当我们针刺足底以后将会对足底筋膜的张力起到泄力的作用,会给此处的筋膜造成短时间的松解,松解之后的筋膜会沿着人体后表线传到头顶,当筋膜的张力消失以后,之前被压迫的血管就会得到一定的释放,从而有利于血液的循环,也会对颅内的血管梗塞带来一线生机,此时的血压也会跟着有所下降。那么这就是我从结构致病的原理来思考出的高血压和脑梗的发病原理,因为整明白了发病原理才知道怎么下手治,也会在治疗的时候达到速效。我一直以来比较反对盲治,搞不懂结构致病原理和致痛原理宁可以不治,也别像很多人医生或者从业者那样糊糊涂涂的治不好,糊糊涂涂的治好了。 以前的三篇文章里我一直从“道”的角度讲解病痛,现在又从原理(道)的角度继续讲解病痛,无非就是从思路上让各位明明白白治病,而不是糊里糊涂治病。那么下面就直奔主题了,手法治疗的原理很重要,这篇文章可能会影响你很多年,指导意义不言而喻。 假传万卷书,真传几句话。 正骨原理: 很多人正骨很多年甚至一辈子都搞不明白正骨的原理,我曾经见过我老师的一期培医院的院长和十几位从事二十年正骨的学员,从业时间达到二十年了还要到别人那里学习正骨技术,可想而知正骨技术很深。但说白了正骨无非就是动骨头,也就是将轻微移位的骨头帮助其回到原来的位置,在脊柱上我们通常称为小关节错位。比如说腰椎错位,如果该患者爬在床上不动,他的腰椎你是推不动的,想要动他腰椎,就要利用其腰部转动时稍微给他一点阻力或者推力就能让错位的关节复位,给予这个原理,我们才经常看到侧扳法的出现。但很多人只会侧扳,却不懂复位的原理,导致有没有复位他自己都未必明白。正骨是顺势而为,不可强推强扳,只可借力给力。欲合先离,离而再合。能将全身会动的骨头都动到,才是真的会正骨了。其他部位的复位原理也是如此,举一反三即可。 整肌原理: 临床中很多时候遇到的疼痛都需要对肌肉处理,处理肌肉时可能很多人都习惯性的用推拿手法,其中弹拨是常见手法,这些手法正确吗?如果肌肉出现粘连的情况下,弹拨手法还是可以用的,但不是这种情况的话,弹拨手法并不适合用。在当前的推拿按摩店里,这种弹拨手法随处可见,实际这对患者并不是一件好事,弹拨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还是不用为好,手法治疗重在原理,不在手法。肌肉的基本功能就是收缩和伸张,手法治疗我们重在帮助其恢复原有的最佳状态才是根本,脱离了这个根本性的原理来操作都有些扯的嫌疑。如果发现该肌肉的收缩无力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其恢复肌力将其激活,如果该肌肉是伸展不开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其松解和伸展,拉伸放松和移动解开就是肌肉整理的基本原理。总结一下就是肌肉需要激活、伸展、重新排列。实际在理解肌肉上,我更喜欢把肌肉看做弹簧,因为弹簧的功能和肌肉的功能很相似,只不过肌肉比弹簧要高级很多。 理筋的原理: 理筋重在“理”上,关键是怎么理,“理”又是什么?“筋出槽”是传统伤科的常见病词,理筋是传统伤科最常见的治疗手法。当我查阅一些书籍以后发现理筋更多的是推拿按摩手法,但对筋之态和施之法少有论述,这也许是保守也许是不深入了解的缘故,总之能深入讲明白的人很少。筋出、筋翻、筋转、筋缩、筋寒等都是描述筋的具体形态的,这些形态是触诊得出的一种抽象思维认识,实际和解剖的筋之病态是两码事。但我们在触诊时感受到筋之态,来相应的施法是最合理的,比如筋出就帮它压回去,筋缩就帮它拉伸,筋转就帮它再转回去。筋理之治疗原理就是在运动中帮其复位,一拉一压一转就是常见理筋手法。 筋膜重塑: 筋膜重塑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案例检验和完善,特别是腹内筋膜重塑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完善,暂且不便说太多,以后有机会再分享,见谅。 前段时间和一位民间祖传正骨高人(接骨、复位都做)聊天,我和其谈到台湾林医生,他竟然说林还不行,说他的患者之前找过林医生,这是我在这行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林医生不行的。本来想为其写几篇文章,但被他拒绝了。其中他说到脏腑的移位让我很是感兴趣,虽然我的研究里已经开始涉及到内科的调理,但能从一位民间传统伤科人嘴里说出来感觉还是比较惊讶的,看来古人对手法治疗的研究的确很深入,绝技在民间我还是比较相信的。我一直认为筋膜高张力会对内脏造成牵拉,从而使内脏移位,而且在临床也确实经常遇到这样的案例,只是因为研究的不够深入和成熟,所以没法讲太多,只能提示性的捎带一下。 身体疗愈 李超老师干货课堂 身体疗愈,形而下地解决身体问题 中科获品牌影响力只看白癜风的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