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年幼时,一些习惯和动作就有可能伤到宝宝的骨骼,家长一定要注意。

来源|医院

小儿骨科主治医师王儒法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大厦,骨骼就要像钢筋支撑着全身。宝宝出生后,骨骼逐渐变粗变长,演化成硬骨,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到22-25岁才能完成。所以,当宝宝年幼时,一些习惯和动作就有可能伤到宝宝的骨骼,家长一定要注意。

拉胳膊转圈

2-5岁宝宝,肘关节处环状韧带松弛,如果家长经常纵向拉孩子胳膊绕圈圈,易造成桡骨小头半脱位,俗称“保姆肘”、“牵拉肘”。

脱位后,宝宝可能因疼痛哭闹不止,膀子也不愿上抬。医院就诊,由骨科医生帮助复位。

抛接、荡秋千

肱骨髁上是上臂骨头最薄弱的地方,家长抛接孩子或荡秋千,万一跌落,或造成肱骨髁上骨折,这也是5-7岁小朋友最常见的骨折。

摔伤后,如果孩子肘关节肿胀,肘关节不愿意活动,就可能是出现了骨折。家长可用围巾绕过孩子的脖子进行简医院就诊,医院途中的二次损伤。

抱太早、抱姿不对

一般来说,宝宝1个月偶尔会抬头,3-4个月可独立抬头。家长抱的太早会影响宝宝颈椎发育。此外,有些家长长期只用一侧胳膊抱孩子,易造成宝宝头歪,这就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姿势性斜颈。

建议家长

1、不要太早抱孩子,3个月以前最好托着脖子抱;

2、抱宝宝时左右胳膊交替为宜。

绑腿

儿童膝内翻和膝外翻是最常见的下肢畸形,俗称“O形腿”和“X形腿”。

有的家长会使用“绑腿”的土办法,试图纠正宝宝的小腿畸形。这不仅会干预宝宝正常的自我矫正,还会让宝宝产生不适感。

其实,有些情况的轻微畸形是无需治疗的。一般在新生儿和婴儿期,存在轻度膝内翻是正常的。

无需治疗的轻微畸形

1、生理性膝内翻不需特殊治疗,只需随访观察;

2、发育性膝外翻,90%的儿童可自行矫正。尤其是行走时足尖内指呈“内八字”,这种膝外翻更能自行矫正。

太早学坐、学走路

宝宝大运动发育时间段:

6个月可扶着宝宝练习坐起来;

9个月大宝宝可独立坐,家长双手牵着宝宝练习站立;

12个月大家长一个手牵着宝宝练习行走;

14个月大宝宝可独立行走。

有些家长希望宝宝早点学坐、学走,这反而会影响宝宝正常的发育规律,导致宝宝抬头及坐姿不稳、走路不平衡、内八字、外翻足等问题。

有一些走路姿势异常是病理性的,如果耽误了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医院

骨科副主任医师朱光辉

看,他走路姿势怪怪的

已经学会走路了,怎么还是走的跌跌撞撞的

脚尖朝内地走,像个大夹子

走路像鸭子

他叉着腿走

他夹着大腿走

宝宝从出生开始,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爸爸妈妈的心,看着他慢慢长大,咿呀学语,翻身会坐,蹒跚学步,这一切都让家里人感到自豪和开心。其中,对于宝宝走路的姿势,最不容忽视。有的宝宝走路老是摔跤,有的走路样子特别难看,家长往往束手无策。

1宝宝走路老不稳

学步期都会有一点跌跌撞撞的,因为宝宝年龄小,控制平衡能力较差,走路不稳。1岁半左右都可能是正常的。因为从学步开始,到能够很好的控制脚步,需要3-6月时间。宝宝就是在摸爬滚打中学会走路的,但是如果到了2岁左右,宝宝在平地上行走,仍老是摔跤,就需要带他看医生了。需要检查宝宝的下肢,排除骨骼或神经方面的问题。

2宝宝走路“内八字”

学步期的宝宝行走时足尖朝内,也是常见的现象,俗称“内八字”。这主要是因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为了适应子宫的形状,宝宝在妈妈身体内呈一种双腿屈曲内旋的状态,以致于出生后一段时间内看上去小腿有些弯曲内旋从而在学步时导致足尖朝内。随着宝宝慢慢长大,随着发育,宝宝的小腿内旋和足尖朝内都会有改善。此外,也有可能出现遗传性的内八字步态,家族里有内八字的遗传史。这种情况的宝宝平时喜欢跪着坐,从前面看过去,像英文的字母“W”一样。

出现以上情况,家长们要注意纠正宝宝“W”坐姿。如果超过3岁,宝宝内八字还是很明显,医院就诊。

3宝宝走路像鸭子

有的宝宝走路的样子有点像鸭子一样:一摇一摆,屁股向后翘,肚子向前挺。这样走路的宝宝就要高度警惕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通常认为是由于宝宝在妈妈肚子里“臀位”或产后因素(如冬天或者因为习俗喜欢用布裹直婴儿双腿)导致。

预防关键有三点:即破除不良习俗、宝宝出生后的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

1.破除不良习俗就是指在宝宝出生后不要绑腿,因为这样使髋关节处于容易翘出的位置,所以应该让宝宝的双下肢处于自然的体位或者下肢分开外展的体位,比如使用尿片的体位。

2.出生后的筛查是早期发现髋关节异常的最重要因素,医院体检。如果发现外观两大腿内侧皮纹不对称,或者活动宝宝关节时有弹响,就要高度怀疑有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可能。

3.如果确诊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则越早治疗越好,年龄越小治疗方法越简单,不但治疗效果好、费用少,而且并发症少。

4宝宝叉着腿走路

有的宝宝走路时,双腿叉开,两腿间形状像个括号,这是典型的O型腿(膝关节内翻)。婴儿在妈妈肚子里时双腿蜷曲,出生后会有O型腿,随着年龄增长,一般在2岁左右变直。如果2岁以后O形腿仍很明显,那就要考虑病理的因素了,比如缺钙或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佝偻病,骨骼发育不良。

儿童的佝偻病是引起O形腿最常见的原因,还有一种家族遗传的先天性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也能引起。

5宝宝夹着大腿走路

有的宝宝在走路时夹着大腿,双足之间隔得很远。双腿呈形,故称X形腿。可以这样来检查宝宝有无X形腿:把宝宝双侧膝盖并拢时,两侧踝关节内侧也应该是能够靠拢的,当双侧膝盖并拢时两侧踝关节内侧不能靠拢,且相互之间的距离在2厘米以上时,便可以称做是"X形腿"(膝关节外翻)。

"X形腿"可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生理性X形腿是指正常小朋友的双下肢,一般在两岁以内的时候通常都会偏向"O";在二岁到四岁期间,因为受到成长、负重与姿势改变等因素等的影响,又会逐渐偏向"X";四岁到七岁期间,又会从"X"逐渐变直;到了十岁左右,百分之九十五的小朋友的双下肢外观上则会完全变直。

生理性X形腿不需要治疗会自然恢复正常,但是需要定期找儿童骨科医生检查,以便排除其他病理性的问题。

-END-

医院-因爱而生

缴费不排队

查询更快捷

预约更方便









































白癜风哪儿治得好
患了白癜风如何治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kzmq.com/zzyhl/75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