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正”字在此作动名词。即整治因骨关节损伤使肢体变形复原位的一门科学技术。元代官方医疗制度中设有“正骨兼金镞科”。因此,元代以正骨专长的医学家危亦林在其《世医得效方》卷十八设有“正骨兼金镞科”以专门论述骨关节损伤及金刃所伤疾病之脉因证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指出:“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 分类正骨主要分为骨折和脱位,骨折系指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地或完全地断裂的一种疾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出现瘀斑,肢体功能部位或完全丧失,完全性骨质尚可出现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脱位就是相互接触的骨头(通常指关节)因受外力作用,使其脱离原位,不能再正常发挥作用。脱位还可能是先天性的,或者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并发症。关节曾经受过伤的人,易发生脱位。 治疗措施整复 正骨就是运用熟练的手法,使移位的骨折端正确地复位并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一种疗术。因此,在施行手法整复时,首先要做好骨折的检查和诊断。在此基础上,通过眼观、手摸和心会才能达到手随心转,使骨折整复的目的。 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作用于肢体或躯干,使局部的骨骼发生骨折。由于该部受力大小,所持体位的不同及肌肉的收缩等,可造成各种类型的骨折,因骨折的类型不同,整复手法亦不同。如完全骨折,用拢按法对接;凹陷型骨折,用提推法使陷者复起;粉碎性骨折,用捏挤法复位;螺旋型骨折,用旋按法衔接;凸起型骨折,用展按法平复;尾椎骨等嵌入型骨折,用钩提按捺和伸压展法整复;肱骨内外 正骨 髁等之青枝骨折,用蹭推捏挤法复位;对于骨折断端重叠移位而缩短者,则按“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进行整复。在施术前轻轻地按压和按摩伤部,使收缩的肌肉放松,疼痛缓解,尔后用拔伸牵引的方法,使重叠的骨折断端复位;对向侧移位者可用提摇按推法复位;对于两根骨并列的部位发生骨折,则用扣挤分骨法使断端分离,然而用夹挤法复位。在正骨过程中,除运用恰当、熟练的手法外,治疗必须及时,动作要果敢、细致,准确而敏捷。如果施术时用力过大,就会有损伤骨软组织的危险;力量过小则达不到复位的目的。施术时,要正确运用手技,力求一次完成整复。反复多次施术,非但有损骨折断端,对愈合亦有不良影响,而且会给患者带来较多痛苦。施术越早越好。四肢骨折,宜于伤后半小时内进行。此时伤肢麻木,尚未发生严重水肿,患部张力小,疼痛轻微,是最佳正整时期。如果局部肿胀严重,或皮肤破裂等,需要经过适当治疗,待肿胀消退,皮肤愈合,筋肉痉挛松懈后,再行手法整复。但要防止延误治疗,以免人为地造成陈旧性骨折。 固定正骨固定的目的,在于强化整复后的效 正骨 果和局部的相对稳定,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固定的范围要适宜。太大,会影响伤肢活动;太小,达不到固定的目的,伤肢长期固定不动,则气血运行受阻,易产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延缓骨折愈合等不良后果。如系横形骨折,整复固定后沿骨干轴线推挤,若下肢骨则除推挤外,可使其踩地,这样可测知是否已正确复位,且利于连结。对于初次未能整复,或者移位骨折,可运用“以动治动”的方法,再行拔伸、摇动后整复固定予以矫正。对长骨骨折采用三点包扎固定法。三点加压的作用,有利于骨折段的轴线对正,既能使骨折的肢体达到解剖复位,又可解决因肢体“动静”矛盾所造成的伤肢功能障碍。骨折断端对接良好,肢体功能恢复。x线显示骨痂通过骨折线,骨折线已基本模糊,即可解除固定。 按摩正骨按摩是蒙医正骨的一种独特疗术。也是正骨辅助治疗手段之一。骨折的阶段的不同,所用之按摩手法亦异。计有: 初期按摩:骨折后一周内,由于局部软组织、血管和淋巴管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故导致血、希拉热亢盛,出现瘀血、疼痛、肿胀等症状。对此,宜采取化仁瘀消肿手法。即每日在夹板固定的空隙和上上段,喷激白酒进行蹭摩;衬垫处实行按摩;伤肢施行向心捋摩;疼痛部位则要用嵌摩法;伤肢邻近 正骨 关节采用掐摩法;另外,有关穴位辅以搓摩。上述按摩,有助于改善血行,促进新陈代谢,加快骨折愈合。 中期按摩:经过初期综合治疗,骨折部位基本得到稳定,筋腱舒展,肿消痛止。根据“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及“肝生血,血养筋”的理论,在此时期,应以补肾益肝健骨为主要治疗原则。因此,按摩时宜取肝、脾、心、肾、肺等穴位。先喷激白酒,用大拇指进行抖摩或搓摩;用手掌沿脊柱向上推摩或按摩;或横向蹭摩,以进一步改善血液流通,加速骨折愈合。 后期按摩:经过初、中期治疗骨痂基本形成,骨折完全愈合。但由于内损外伤,长期卧床,往往导致三根平衡失调,气血虚弱,关节僵滞,肌肉萎缩等。此时, 正骨 除继续进行中期按摩外,尚应在胃、大肠、膀胱等有关穴位上喷以白酒,施搓摩、抖摩、推摩法;对局部则进行按摩、蹭摩;对患肢肌肉,则施行抟摩、拿摩、搓摩;对患肢关节采取揉摩、摇摩、展摩法;对患肢指(趾),则采用曳摩法。通过上述按摩,可使伤肢气血畅通,强骨健筋,恢复功能。 按摩方法:由轻到重,范围略宽,操作要细致。对瘦弱者,手法宜轻而缓;对健壮者稍重而快。但必须注意保持患部稳定。喷酒按摩法是据“血受养于食物精华;血随气行”的观点而创用的。既能防止伤热内陷,筋腱拘紧,又能加快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药物治疗指内服药物疗法。根据骨折的不同时期及不同的症状表现,用药原则也如按摩一样,分初、中、后三期投方。 初期:表现血、希拉热亢盛,恶血瘀滞,患部明显肿胀疼痛。常用方有:七珍散,七雄丸、冰片十七味散、冰片二十五味散、黑云香四味汤等。如伴有胸部灼热,惊悸不安者,可投以沉香八味汤、如意至宝丸等方。咳嗽、咯痰不利,则投以沙参四味汤,亦可投以三七单味散,以除伤毒。如有尿闭者,可投以骨伤传统验方——吃鸡蛋黄一个;大便燥结者可投芝麻单珠汤,或可加少量核桃仁、蜂蜜内 正骨 服;局部发热则宜涂乌龟血。 中期:可选用具有排黄水、降热势,续筋接骨功效的药,如六味铜钱散、八味朱砂散、三味赭石散、六味石决明散、六味杜仲散、二十五味接骨散等。 后期:宜服强筋健骨,抑赫依,壮身润僵药物,如健胃石榴五味散、二十五味大剂散、沉香三十五味散,水银十八味散等。在患部特别是关节处可施行药水浸洗或药物涂擦。一般用白酒、醋、水等分,水煎浸洗,或用青盐热水浸洗,或用水柏枝、紫檀木、山蒿三味药酒煎浸洗。 对开放性骨折,应先清创复位涂药,缝合伤口。除使用杀粘药和清热药防止感染外,还要考虑使用具有生肌功效之药,以促进伤口愈合。如珍珠五味散、麝香十七味散外敷伤口,红花八味散内服,有续脉接骨、止血生肌之效。对白脉受伤,可投予十三味大鹏金翅丸,并用香獐粪或麝香、羊粪加白酒烘热外敷。 骨折的护理护理工作对骨折的治疗颇为重要。患者的被褥单、 正骨 内衣要经常换洗,保持清洁,尤其患部更应注意。大、小便时要保持患肢稳定。要防止褥疮的发生,经常注意勿使夹板移位及保持缚带的松紧度。要很好调理饮食和起居。饮食方面,骨折初期阶段,宜食稀粥、水果、蔬菜类,牛、羊、山羊等的新鲜奶酪、酸奶、奶油等,禁食肥肉、酒、鱼肉等食物。中期阶段,宜食炒米,小米等谷物类、牛、羊和猪等之软骨、肝、肾及瓜类及黄豆等于营养之物,并经常给羊骨汤,禁食瘦死畜肉、醋及豆腐之类食物。后期宜食五谷类,牛奶、雉、鸡、鹌鹑等禽肉和蛋、蔬菜,禁食变质之肉类及不易消化之生冷食物。起居方面,宜在安静、凉爽的环境中疗养,睡眠要充足,心情要舒畅;慎勿忧虑与劳累过度,绝对禁止房事。 六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辅助疗法。它可以进一步改善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环,使患部获得充足的养料,有助于加速骨痂形成。促进骨折愈合。 八法手摸心会骨折整复前,医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要求手法先轻后重,由浅入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确实了解骨折端在肢体内移位的具体方位,结合X线所片所显示的骨折端移位情况,在头脑在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拔伸牵引主要引用是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 正骨 肢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段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整复的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所施牵引力量的大小须以患者肌肉强度为依据,要轻重适宜,持续稳妥。一般而言,青壮年男性患者,肌肉发达,拔伸牵引力应较大;相反,老幼及女性患者,所需牵引力不宜太大。对肌群丰厚的患肢,如股骨干骨折应结合骨牵引;但肱骨干骨折,虽肌肉发达,若用力过大,常使断端分离,以致造成不愈合。 旋转屈伸主要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及成角畸形,尤其适用于靠近关节部位的骨折。这种手法弥补了单纯拔牵引的不足。肢体有旋转畸形时,可由术者手握其远段,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屈伸时,术者一手固定关节近段,另一手握住远段沿关节的冠轴摆肢体,以整复骨折脱位。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整复时应首先纠正骨折的旋转畸形,在牵引下屈曲肘关节,才可使骨折远端与近端会合。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可在胫骨结节处穿针,在膝牵引;反之,屈曲型股骨髁上骨折,则需要在股骨髁上处穿针,将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牵引,骨折才能复位。 提按端挤主要用于纠正骨折之侧方移位。侧 正骨 方移位可分为前后侧(即上下侧或掌背侧)移位和内外侧(左右侧)移位。实施手法时,医者以掌、指分别置于骨折断端的前后或左右,用力夹挤,迫使骨折复位。对于骨折前后侧移位者用提按手法,医者以双手拇指按于突起的骨折一端向下,其余手指提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向上,使骨折两端对合。对骨折内外侧移位者用端挤手法,医者以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骨折远端,用四指向医者方向用力谓之端;用拇指反向用力谓之挤,将向外突出的骨折端向内挤迫。要求实施手法时用力要适当,方向要正确,医者手指与患者皮肤紧密接触,避免在皮肤上来回摩擦而引起损伤。 摇摆触碰这种手法主要适用于横断型及锯齿型骨折。经过上述手法后,骨折一般即可基本复位,但是横断、锯齿型骨折其断端间可能仍有间隙。为了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稳定性。术者可用双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稳定地维持牵引下左右或前后方向轻轻摇摆骨折远段,直到骨折断端间的骨擦音逐渐变小或消失。触碰手法一般用于横形骨折发生在干骺端时,在骨折整复及夹板固定患肢后,医者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夹板,另一手轻轻叩击骨折的远端,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插,增加稳定性。 夹挤分骨此手法适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的侧方移位。在胫腓骨、尺桡骨、掌骨干或跖骨干之间有骨间膜或骨间肌附着,发生骨折后,骨折段因受骨间膜或骨间肌的牵拉而相互靠拢,形成侧方移位。整复骨折时,医者以双手拇指及食、中、无名三指分别由骨折部的掌背侧或前后侧对向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端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双骨折就像“单”骨折一样进行整复。 折顶回旋肌肉发达的患者发生横断或锯齿型骨折后,单靠牵引力量常不能完全矫正其重叠移位,可实施折顶法。操作时,术者双手拇指抵于突出的骨折一端,其他四指则重叠环抱于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在牵引下双手拇指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加大骨折成角畸形,依靠拇指的感觉,估计骨折的远近端骨皮质已经相抵时,骤然反折。反折时,环抱于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将下陷的骨折端猛力向上提起,而拇指则持续向下压迫突出的骨折端,这样较容易矫正重叠移位畸形。 新正骨八法为现代临床正骨的基本方法。 ①手摸心会。用手指指腹触摸骨折局部,并用心体会,手法由轻逐渐加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是分离还是骨碎等,医生在头脑中要建立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虽然通过X射线可清楚地看到骨骼的形态,但X线片只能给人以平面的指示,而手摸心会有助于了解全貌。因此,手摸心会是临床运用其他手法对证施治的先导手法。 ②拔伸牵引。整复骨折的起始手法,由一人或是数人持握骨折远近段,先使肢体在原来畸形的位置下,沿肢体纵轴方向对抗牵引,然后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方向,持续牵引以矫正肢体的短缩畸形,恢复肢体长度,为其他正骨手法的实施创造条件。 ③旋转屈伸。近侧骨折段位置不易改变,远端段因失去连续可以活动,故应用旋转、屈伸、外展、内收等方法,整复骨折断端的旋转或成角移位。 ④提按端挤。用于整复骨折侧方移位的方法,古称捺正。骨折的侧方移位分为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前者用提按法纠正,后者用端挤手法矫正。医者一只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只手握住骨折远段,或上下提按,或左右端挤。 ⑤摇摆触碰。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可使骨折面紧密接触,增加复位的稳定。用双手固定骨折部,在助手维持牵引下,轻轻左右或上下方向摇摆骨折远端至骨擦音消失称摇摆法。触碰法可使骨折端紧密嵌插,医生一只手固定骨折部,另一只手轻轻叩击骨折远端。 ⑥挤捏分骨。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移位的手法,医者用两手拇指及食、中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面挤捏或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断端便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的双骨折就能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⑦折顶回旋。折顶法用于矫正肌肉丰厚部位的骨折,且较大的重叠移位仅靠拔伸牵引法不能矫正者。双拇指并列抵压骨折突出的一端,两手余指环抱骨折下陷的一端,用力挤按突出的一端使骨折处原有成角加大至30~50度,当骨折端的骨皮质接近后,骤然用环抱的四指将远折端的成角伸直,进行反折,矫正畸形。回旋法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软组织嵌入骨折。双手分别握住远近折端,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旋,使断端相对。 ⑧推拿按摩。本法是理筋手法在整复骨折时的具体运用,目的是骨折复位后调理骨折周围受损的筋络,但使用理筋手法时要轻柔,仅作为结束时的辅助性手法。 按摩推拿本手法适用于骨折复位后,起到调理骨折周围软组织的作用,可使扭转曲折的肌肉、肌腱随着骨折复位而舒展通达,这对关节附近的骨折尤为重要。操作时,手法要轻柔,按照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由上而下顺骨捋筋,达到散瘀舒筋的目的。 临床应用正骨疗法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全身放松。医生位于患者左 正骨 侧。根据“轻—重—轻”的原则,先用揉按法在病人腰椎两侧软组织进行放松治疗,约5~10分钟。待局部软组织完全放松后施予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医生用一手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或一手抵住患者肩后部,另一手抵住髂前上棘部。把腰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闪动(操作时动作必须果断而快速,用力要稳,两手动作配合要协调,扳动幅度一般不能超过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患者侧卧另一侧,用同样的方法作另一侧腰部斜扳法。最后再用揉按法在局部进行放松治疗,约0.5~1分钟。每次治疗15分钟左右。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正骨治疗后再给予超短波治疗,仪器采用国产落地式超短波治疗仪,患者仰卧在治疗床上,治疗电极按腰腹前后对置法放置,仪器输出量以患者感觉治疗局部出现舒适温热感为宜。每次治疗15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整脊算是一个舶来品,这种方法在美、加、日、意、法、英、澳等国家算是主流,在美国经过统计的有五万名整脊医师,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是属于医疗保险范畴以内的独立治疗方法。他起源于19世纪末,加拿大的帕玛(DanielDavidPalmer)移居美国,在爱荷华开设诊所,发现一个早期失聪的病人脊椎出现了异位,经过他用手将其推拿回正常位置后,患者居然恢复听力,因此他推想脱节的脊椎压迫到神经,会干扰到正常肌肉、呼吸、循环、消化以及抵抗力,若然将脊椎体的移位,用手法将其推回原位,使脊椎回复良好的曲线后,病症即能解除,这就诞生了“整脊疗法Chiropractic”。年帕玛创设整脊疗法学会,并传授理论及发展治疗的手法,自此整脊疗法开始推广延伸。 整脊医学认为,脊柱骨矢状面上正常的生理弯曲以及水平面上正常的垂直状态,是提供植物神经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人体所有软绵绵的组织与器官能“挂”得起来,全靠骨骼系统的帮忙,而骨骼系统的支架,全在脊椎骨,脊椎骨上头顶着头颅,下面吊着骶骨,中间还保护着脊髓,脊髓是周围神经的主轴,周围神经成对的从脊椎骨体中间分出来,向左右再往前及上下分布。除周围神经外还关联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因此可以说神经网络的原发点在脊椎开始。脊椎是由七个颈椎体,十二个胸椎体,五个腰椎体及一块大骶椎骨体组成,神经即从由脊髓通过椎体间的空隙走出来,一旦脊椎体发生移位,或产生压迫或甚至周围肌肉,韧带组织紧张,都会直接影响通过的神经,间接引起神经供应的末端器官,肌肉或分泌腺体,从而导致整个人体的疾病丛生。 而整脊医学根据生物力学的角度,应用特殊的手法,并结合针刺、温灸、刮痧、刺血、拔罐、小针刀、点穴按摩以及理疗等手段,对颈、胸、腰椎和骨盆的骨关节,椎间盘以及脊柱相关软组织的劳损,紧张僵硬或退化性改变进行调整,以恢复脊柱内的生物力学平衡关系;解除脊柱周围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膜、神经、血管等)急慢性损伤的病理改变,来达到调节其外在生物力学平衡和气血、阴阳平衡,以此来治疗脊柱错位,脊柱周围软组织以及新继发的脊柱相关疾病的方法,达到“调节平衡脊柱,治疗病因根本”的目的,所以也有“整骨不整肌,根本不懂医;整肌不整椎,病痛一大堆”的说法。 直立行走固然解放了双手,实现了智力的飞跃,但是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问题,人类的脊柱与其他四足脊椎动物的脊柱有共同之处,在人类从胚胎到新生儿至站立行走之前,脊柱的大体形态结构与四足脊椎动物同是颈椎、胸椎和腰椎、骶椎在一个弯曲的水平面上。人类在直立行走以后,颈椎、胸椎和腰椎、骶椎开始由水平排列形成垂直排列,逐渐形成腰曲和颈曲,这种叠罗汉式的垂直排列方式无疑增加了底层脊椎的负荷,并使得颈椎与胸椎、腰椎与骶椎之间更容易劳损和受伤(因为胸椎和腰椎之间相对运动较少,所以情况要稍微好一点),一旦脊椎之间造成错位,更加容易使脊椎内的神经和脊椎外的韧带、肌肉等组织造成紧张或压迫,同时也会造成骨骼之间的非正常摩擦,而这应该使骨质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增生的骨质又会对其他肌肉、神经或韧带组织造成影响。不纠正脊椎之间的相对位置差异,仅仅把增生的骨质消除,无异于那个中箭以后把露出箭身部分剪去的笑话,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造成病因的“箭头”还留在身体里呢!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标准白癜风治疗成功案例
|